1.《登高》教学设计高二上册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表格_盛唐气象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到老师,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地位较高

爸妈眼中——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迪拜曾有一家教育机构在35个国家展开调研后,形成了一份《全球教师状况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教师地位排名全球第一”。事实上,这并不令人惊讶。

中国教师的体面因何而来?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曾作为汉代的“礼之三本”,尊师重道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道之隆,必为天下之福祉。

因而,未来,正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一位教师必然享有更高的社会声望。

2、享受带薪寒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以及寒暑期的带薪休的权利。

酷暑难耐之时,绝大多数人依旧要顶着炎炎烈日继续着令人脾气“火爆”的工作,但身为教师的你却可以在家吹一吹空调,吃一吃西瓜,纳一夏清凉,享闲时小憩。这画面实在令人眼红!

每年岁终,作为教师永远没有春运难抢的烦躁,也不用担着因请而战战兢兢的焦灼。转到来年,更不用初六不到便离家,元宵再不见家人。

更别说教师还有带薪休这样让全国人都羡慕的顶级待遇!

3、工资待遇优渥

教师的工资是由基本工资、五险一金、补贴、职称工资等构成。此外教师的职称工资可以随着教师职称的升高而升高,工龄工资也随着教龄增长而增加。

近年来,国家更是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更新教师待遇的有关规定。教育部曾官宣,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

4、旅游购票优惠

很多景区凭借教师资格证或者教师证等有效证件可以优惠购票!

盛唐气象的龙门石窟、天人之境的千岛湖、东方圣城的曲阜孔庙、风雨烟云的平遥古城、无边秀美的西双版纳、气贯苍穹的布达拉宫……

“讲台只有三尺,但世界却有万千”,作为教师,眼界决定了魅力,魅力影响着课堂。让心灵更好的自由,让期成为真正的期!

5、购房补贴

如今,买房成为了很多家庭的头等大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房奴”,但教师却不一样!国家号召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这种优惠体现在:优先分配或租赁、首付房款折扣、允许公积金、银行利率低、部分学校还提供购房补贴等。

作为教师可以用超优惠的价格购买到极保障的住宅,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带来舒适的生活体验。

6、天然教育优势

教师子女多状元!书香家庭的育人环境会给孩子最好的熏陶。在社会交往中,家庭环境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教师自然是最懂教育的,本身就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绩自然不是问题。据统计,我国高考状元父母职业为老师的占比近40%,这也从侧面反应出父母职业对于子女的教育有极其重要性。

7、工作环境简单

教师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工作环境会相对单纯。

很多职场中,每天轮番上演一出出的宫心计、职场碟中谍,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教师,因其接触的群体多为天真烂漫的孩子,工资制度也比较完善,与同事间的利益冲突不会太多。因此,教师的工作氛围大多数时候是温馨的,工作体验也是极具幸福感,活得清净、活得舒坦。

《登高》教学设计高二上册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被认为是盛唐诗歌中代表性的绘景佳句。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扩展知识: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唐代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此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

《登高》教学设计(高二上册)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有感而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1)学生。这个班是文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回顾并展示已学过的杜甫诗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课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课件投影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鼓励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啸哀”、 “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化解了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课件投影“三秋图,杜甫心”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1、寄意遥深“三秋图”。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来自哪些方面呢?立足于文本,从诗中找出悲之因。

 诗人的“悲” 情来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5)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课件投影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

 三、迁移拓展,观照人生

 课件投影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备教手记

 这是我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2008年9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教学《登高》而设计的。本设计立足于《登高》一诗的特点和这个班语文学习兴趣浓厚,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感悟能力强等实际,遵循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致力于“授人以渔”,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并从中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沉浸于诗歌所创设的情景,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述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表达了时令的迅速交替,时光逝去的匆匆不可待,从而让身在旅途中作者从中生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出自《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