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景兰详细资料大全

2.说一说你对白洋定的印象

3.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揭秘明朝君臣斗争内幕?

唐河天气_唐河天气预报40天 最新

篇一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望江南·三月暮

 [宋代]吴文英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注释

 ①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奴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②恹恹(yān):精神不振貌。

 ③“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白话译文

 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艳 情词,在名家的笔下以雅秀的笔意和绵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点都不显俗套,反而是曲曲传出了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暮春三月,这里说的不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更情浓”,浓情密意,指的应是欢情。那么,“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几句呢,初读之下,很可能觉得是在写“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分手情状;况且“秋千闲挂月”,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或者梦窗自己的《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但细细寻绎下去,便会知道都对不上号。

 这里绘制的绝不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的凄凉图画。“人去”、“马停”的笔墨,其间实在是隐去了若干具体的情事。一幕情深意密的“相见欢”,写到如此隐约迷离,含浑蕴藉,手法可谓高明极了。不去实写柳阴摇出画船来的情状,也不去细摹仕女秋千会的场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动,作者只是侧击旁敲,轻灵地烘托出一个类似“空镜头”的画面:闲挂月中的秋千索、驻泊堤旁的画船、拴系于垂杨的马匹。这一切都在无误地牵引着读者的神思,循着词人的细密思路,顺理成章地凑泊过去:倦马嘶风、柳边船歇——待人归!夜已深沉,月已朦胧。全部的环境完全被一种静谧、甜美、而又圣洁的氛围笼罩着。这,就是词的上片的不写之写。实际上,而今乐事他年泪,这种对欢情的描写,其实是在为下片的悲感作铺垫。

 季节,由春入夏;情感,也由似酒如密的浓情过滤到神态恹恹的如痴如醉。世事犹如春 梦,失去便不可复得;人也如同飞鸿离去后也不再复回。密约幽期不可复得,峡云无迹各自西东,剩下的只有无穷的怅惘和不尽的忆念,她也许只会独自守着窗儿,整日价在情思昏昏中打发日子罢了。“宿燕夜归银烛外”,用的是温庭筠《池塘七夕》诗“银烛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面,而指的却是人此时的孤栖处境。下一句“流莺声在绿阴中”绿阴内流莺啼啭,更是使人伤春不忍听,加倍烘托出主人公徬徨寂寞的心境。最后以“无处觅残红”歇拍,对应上文的“花落”,也点明景情迥异聚散匆匆的无奈,哀婉的歌声里倾注着作者对不幸的主人公的绵邈深情。梦窗词擅长以离合吞吐之法抒写感怀旧游之情。

 比较而言,长调慢词的篇幅更易于酣畅铺排,直抒哀乐,而《望江南》这样的小词,要传出虚实相生,悲欢迷见的韵调,实有相当的难度,而作者却巧妙地将上下片属于两段时间的情事加以比照,悲欢相续,构成了全词的浑然整体。尤其是他咏写艳 情而用的那种隐去情事,虚处传神的独特技法,造出了一个格调高雅、情意醇厚的空灵境界,这不能不令人击节叹赏。

 吴文英简介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篇二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宋代]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注释

 栖禅:广东惠州的一座山。

 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湖:指惠州城西的丰湖。

 尽:尽头。

 赏析

 《栖禅暮归书所见》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唐庚和苏轼是同乡,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称“小东坡”。苏轼曾谪居惠州数年,唐庚因受知于张商英,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惠州多年。这组诗就是他贬惠州期间所作。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这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这首诗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暮归”是所写景物的贯串线索。诗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诗中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因此,尽管各个画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与联系,但这些图景给读者总的感受是统一的。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岭南春归时烟腻水摇、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此的喜悦之情。这种以刻画实境为主、一句一景、似离实合的写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绝句中可以遇到。

 导读

 诗人写游栖禅山暮归所见之景。取景别致,用词精当。有回望处的怅然若“失”,有欣然而遇的“得”。

 唐庚简介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篇三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满庭芳·晓色云开

 [宋代]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

 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樱。

 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注释

 ①晓色:拂晓时的天色。

 ②芳榭:华丽的水边楼台。

 ③蹴(cù):踢。红英:此指飘落的花瓣。

 ④榆钱:春天时榆树初生的榆荚,形状似铜钱而小,甜嫩可食,俗称榆钱。

 ⑤绿水桥平:春水涨满了小河,与小河平齐。

 ⑥秦筝:古代秦地所造的一种弦乐器,形似瑟,十三弦。

 ⑦珠钿翠盖:形容装饰华丽的车子。珠钿,指车上装饰有珠宝和嵌金。翠盖,指车盖上缀有翠羽。

 ⑧玉辔红缨:形容马匹装扮华贵。玉辔,用玉装饰的马缰绳。红缨,红色穗子。

 ⑨金榷(què):金制的饮酒器。

 ⑩花困蓬瀛:花指美人。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州。此指饮酒之地。

 ?“豆蔻”句:化用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意,写旧识的少女。

 ?“十年”句:用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意,抒今昔之慨。

 ?芜城:即广陵城,今之扬州。因作《芜城赋》讽咏扬州城的废毁荒芜,后世遂以芜城代指扬州。

 白话译文

 韵译拂晓的曙色中云雾散净,好春光随人意兴,骤雨才过天色转晴。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飞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红英。榆钱儿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缓缓飘零,秋千摇荡的院墙外,漫涨的绿水与桥平。融融的春风里杨柳垂荫朱门掩映,传出低低弹奏小秦筝的乐声。

 回忆起往日多情人,邀游 行乐的胜景。她乘着翠羽伞盖的香车,珠玉头饰簪发顶,我骑着缰绳精美的骏马,装饰了几缕红缨。里美酒渐空,如花美人厌倦了蓬瀛仙境。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凭倚着栏杆久久眺望,但见烟雾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扬州城。

 秦观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篇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春日杂咏

 [明代]高珩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

 注释

 ①黛(dài):古时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的颜料,这里形容远处青山呈现出黛绿般的颜色。

 ②嫩绿:浅绿色。

 ③柳絮:柳树上面有白色的绒毛,随风飘散,像飘飞的棉絮,称为柳絮。

 ④郊野:城市外面的地方,泛指村镇外面一带地区。

 ⑤穿花: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⑥小庭:小小庭院。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诗的大意说:村东的青山,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墨绿的颜色,就像女孩子用来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条长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着远方流去。岸边嫩绿的杨柳开花结籽,微风吹来,片片柳絮随风飘舞。鸟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诗如画的风光这般美好,反而留恋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内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郊外的春景,后两句借景写情,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现了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高珩简介

 高珩(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始祖高全十世孙,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年八十六岁。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 四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顺治朝授秘书院检讨,升国子监祭酒,后晋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珩工诗,体近元、白,生平所著,不下万篇。著有《劝善》诸书及《栖云阁集》。有《栖霎阁诗》十六卷,为赵执信所编;拾遗三卷,为宋弼所辑,《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篇五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宋代]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

 ⑴散余春:一作“报余春”。

 ⑵幽人:幽隐之人。

 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长袍。

 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⑸香雪:指杏花片。

 ⑹吸:饮。

 ⑺栖:生长。

 白话译文

 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苏轼简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篇六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春怨

 [唐代]李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译文

 那呆子骑着白色骏马,黄金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

 我这里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过窗户偷 窥,只见蜡烛燃尽,人还未入睡。

 落花乘春风飞入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一个人!

 评析

 此诗大意是写一个妇人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无法入睡。“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拟人的写作手法。月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人因思念丈夫,内心的忧愁苦闷。全诗对仗工整有趣。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 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七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浣溪沙·春情

 [宋代]苏轼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

 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赏析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译文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

 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

 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

 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

 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注释

 ①“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 梦。

 ②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③趁燕:追上飞燕。这句写荡秋千。

 ④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清贺裳《皱水轩词签》评以二句云:“苏子瞻有铜琵铁板之机,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戏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⑤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苏轼简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篇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春日独酌二首

 [唐代]李白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

 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 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九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春思二首

 [唐代]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贾至简介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唐才子传》有其传。

篇十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

 点绛唇·梅

 [宋代]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 春无价。

 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注释

 ①点绛(jiàng)唇:词牌名,取南朝梁江淹诗“明珠点绛唇”而命名。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双调四十一字,仄韵。

 ②泠(líng)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断桥: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宝祐桥”,又称“段家桥”,唐时称为“断桥”。

 ④亚:通“压”,下垂的样子。

 ⑤浑似:简直好像。

 ⑥璧(bì):古玉器名。平圆形,正中有孔。也泛指美玉。

 ⑦青钱:即铜钱.古代货币。

 白话译文

 流水发出泠泠的声响,梅树的枝桠横在断桥旁的路上。梅花好似雪花飘飞而下,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风景画。

 想用白璧和青钱将春色买下,可是梅花无价。归来的时候,春风吹过平川旷野,马蹄过后,飘来一股幽香。

 朱翌简介

 朱翌(10—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冯景兰详细资料大全

施豆饼、麻酱渣、花生麸等肥料。缺磷钾肥就会出现花蕾枯萎脱落或不开花现象。

土壤pH值控制在4.0-6.5之间为宜,生长温度为16℃-18℃最好,浇水不宜过多,防止烂根的情况发生。增加光照时间,但切忌烈日暴晒,保持全日60%的光照。

土壤、水肥含碱,均使植株不能吸收铁元素,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使枝枯,叶焦,甚至死亡。要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如将松树锯末沤透拌入土壤中,使用效果也很良好。

1.空气湿度如低于70%,就会直接影响花芽分化和花蕾的成长,但过湿又会引起根烂枝枯,叶黄脱落的现象。除正常浇水外,应经常用清水喷洒叶面及附近地面,适当增加空气湿度。

2.宜施沤熟的豆饼、麻酱渣、花生麸等肥料,发酵腐熟后可呈酸性,但必须薄肥多施,切忌浓肥、生肥,冬眠期不施肥。种植不足三年的,切忌施人粪尿。施氮肥过多会造成枝粗、叶大、浓绿,但不开花。缺磷钾肥时也会出现不开花或花蕾枯萎脱落现象。

3.栀子不耐寒,要注意适期入室和出室。一般于10月中旬入室,入室后放向阳处,室温保持在10-12℃为宜,最低不得低于0℃。春季不宜过早出室,通常在4月下旬出室为好。

百度百科——栀子花

说一说你对白洋定的印象

冯景兰(1898.3.9——16.9.29),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在两广地质、川康滇铜矿地质、豫西砂矿地质、黄河及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工程地质学等方面进行过大量开创性工作。而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上贡献尤大,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他参与主编的《矿床学原理》是矿床学的系统专著和教科书。他是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丹霞地貌”概念在地貌学上亦有建树。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冯景兰 别名 :冯淮西,冯怀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中国河南 出生日期 :1898年3月9日 逝世日期 :16年9月29日 职业 :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 毕业院校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 :提出封闭成矿和丹霞地貌学说 代表作品 :《云南之地质矿产及矿业》,《矿床学原理》等 人物生平,个人成就,教书育人,地质贡献,主要论著, 人物生平 冯景兰, 字淮西、怀西。1898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地主之家(其祖父有1200亩土地),父亲冯台异是清末进士,哥哥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妹妹冯沅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这家有做诗的家风。冯景兰也爱好做诗,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父亲曾协助张之洞兴办“洋务”,欲以实业救国。这对幼年的冯景兰有影响。不幸,景兰小时丧父,以后靠母亲吴清芝教育成人。景兰儿时入家乡私塾,后就读于县城国小,1913年入河南开封省立第2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冯景兰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当年回国,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 1923—1927年,冯景兰任河南中州大学讲师、教授和矿物地质系系主任。除教学工作外,他还研究了开封附近的沙丘。这是他与黄河治理和开发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1927年他还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岭调查金矿地质。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的现代矿床地质工作之一。1927—1929年冯景兰任两广地质调查所(广州)技正。他先后与朱翽声、乐森璕等共同工作。调查广九铁路沿线地质(1927年,这是中国人自己首次在两广境内进行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粤北地质矿产(1927年底)和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1929年)沿线地质矿产综合考察工作等。他们对粤北的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充分注意到区内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广泛分布。该层在仁化县的丹霞山发育最完全,因而命名为“丹霞层”。丹霞层厚300~500m,呈平缓状产出,经风化剥蚀后形成悬崖峭壁,到处奇峰林立,构成独特的景观,遂命名为“丹霞地形”或“丹霞地貌”。这个命名至今为中外学者沿用。1928—1929年先后进行了以柳州为中心的煤田地质调查工作和桂北的煤矿、银铅矿、锑矿及“龙山系”、“金竹坳砂岩”等地层及区内构造运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又在上述工作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对两广的地层、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综合研究。1929年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上,冯景兰宣读了关于广东地质矿产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还著文介绍了国外火山学研究的进展。 清华大学地学系师生合影 冯景兰(前排右3) 广九铁路 1929—1933年冯景兰任 北洋大学 教授,讲授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普通地质学等课程。这段时期调查过辽宁沈海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河北宣龙铁矿成因、陕北地质等。 这时,冯景兰不仅潜心于国内的地质调查工作,而且对国际上地学动态也十分重视,并且尽量将重要的信息介绍到国内,以提高国内地质工作的水平。如为促进中国矿产的开发,他编著了《探矿》一书。该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不止一次再版,发行甚广。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介绍了当时国际先进经验。这本书也是如今的《找矿勘探地质学》前身。同年,他还发表了《放射性与地热学说》的文章。而地热地质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套用应是70年代以来的事情。 广九铁路 1933年起,冯景兰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不久,兼任地学系系主任,讲授矿床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1933—1937年,暑期间冯景兰等调查了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东招远以及泰山等地的地质和矿产。他是招远玲珑金矿地质研究的先驱之一。近十多年玲珑金矿的地质研究才是兴盛时期。 1938—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景兰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1945年间他还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和矿系系主任。这段时期,冯景兰主要研究四川、西康(当时有西康省建制)和云南三省的铜矿。1942年出版了《川康滇铜矿纪要》。书中“关于西南铜矿之地理分布、造矿时间、母岩、围岩、产状、构造及矿物成分等均略作分析,以推论其成因,并估计其储量,研究其产量多寡、矿业盛衰之原因,以及其将来发展之可能途径。”由于该书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实际意义。因此,获当时教育部的学术奖。此外,还发表了《西康铜矿》(1941年)和《云南大理县之地文》(1946年)等文章。后者除作地貌学理论探讨外,还注重实际套用,包括开发水力和水利等方面。可以说,这时期冯景兰除在地质教育方面的贡献外,还充分发挥了他在地质、地貌等方面科研的专长。 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师生回平津原校。冯景兰仍在清华大学任教。1946—1948年间,他发表了《川康滇铜矿之表生富化问题》(英文)、《云南之地质矿产及矿业》、《云南玉溪地质矿产》、《中国水系的不对称发展》(英文)等论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冯景兰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努力培养人才;同时还从事地质矿产和水利的调查研究。1949年11月,应燃料工业部之邀,冯景兰调查江西鄱(阳)乐(平)煤田。1950年3月,应水利部邀请,参加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察。他指出,三门峡坝址的地质条件最好。同年7月,又应河南省人民 *** 之请,与张伯声等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调查。1951年6月,冯景兰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画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全面规划。1954年又被聘为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组长。同年12月,冯景兰编写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调查报告》中的地质部分。 北京地质学院 1956年冯景兰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工作。同年被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7年冯景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冯景兰根据国家需要,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他先后指导约20个研究生。这些人如今已经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1956—1958年,冯景兰参加了中苏合作黑龙江综合考察队工作,为中方负责人。1957年他赴苏联参加中苏黑龙江综合考察会议。两国专家共同研究黑龙江流域开发规划。他在会上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重视。1958年,冯景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阐述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8种迹象等。 在50年代,冯景兰还调查过吉林天宝山铜铅矿,辽宁兴城县夹山铜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他对中国重要有色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作了分析研究。 60年代初期,冯景兰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金、铜等金属矿床成因理论和区域成矿规律方面的研究上。他先后调查了北京市平谷、密云等地的金矿、河北的涞源和兴隆、冀东、浙江、豫西、鄂东、赣北、辽宁丹东等地的矿床。1963年9月,冯景兰提出了“封闭成矿”的概念。1965年出版了冯景兰和袁见齐共同主编的《矿床学原理》。 1969年11月至12年春,冯景兰与夫人在江西峡江农村五七干校度过。他们从干校回京后,冯景兰立即翻译国外新出版的《岩浆矿床论文集》中的文章,他一共译了9篇。 16年9月29日上午8时,冯景兰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个人成就 教书育人 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达50年之久, 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在《冯景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中撰文的他的学生中,有学部委员、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真是“桃李满天下”。而撰稿者仅仅是他的学生中的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心中默默追忆他们的老师。这表明了冯景兰的突出业绩,也体现出他诚挚的爱国心、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作风。冯景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大致有如下方面。 以身作则,教书先教人。冯景兰先生信任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对人诚恳、平易近人,对事物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己严,生活节俭。“深感东风暖,喜见桃李芳;大好形势下,衰老也坚强。”这是他年逾古稀写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希望和鼓励学生奋进,并引以自勉。 热爱地质工作,通过野外工作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作风。冯景兰很注重野外教学,使学生学会地质工作。他的学生苏良赫写道:“在野外他总是大步走在前边,学生们必须紧步才能跟上。他边讲边行,行进速度既快又均匀。在行进途中遇到地质现象,就详细讲解。同学们虽然感到劳累,但收获则是丰富的”。冯景兰说过,走不了山路就别干地质。他还常教导学生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能适应野外的各种环境。他非常注意体育锻炼,希望学生也这样。这是顺利进行野外工作的保证。 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材。虽然冯景兰是老教授,但备课认真,十分注重讲课的系统性,还经常补充新的内容。他的同事袁见齐认为冯景兰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矿床学教学内容的,并认真编写教材。袁见齐写道:“在编写教材工作中,冯老和我被推为主编,在他负责审阅教材前半部章节时,他在原稿上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 注重讲课。讲课是教学的主要一环,冯景兰的讲课,很受欢迎。刘乃隆形象地回忆:“淮西师以他浓重的河南口音与极为响亮清晰、抑扬动听的口语,生动通俗、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地质科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们很快对地质学有了初步认识而且产生了兴趣。”而且讲课方式,随情况而变化。曾繁礽回忆:“冯先生讲课很有条理,听课笔记很好记。3年级时岩石学讲得全面而系统,配合标本和薄片鉴定,以实物印证理论。4年级的矿床学对提高了要求,他用英语讲授,有时提问;要求做读书报告。岩石和矿床这两门课程,冯先生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心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了严格的入学考试,按要求学好必修课程,并有扎实的野外教学,这是他每个研究生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关于研究生论文选题,冯先生放手由本人选择,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冯先生要求研究成果应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是起码的要求,也是高要求。能达到这种要求,就可以避免在低水平上的重复研究,就是要求研究有开创性。冯先生对年轻教员也是这样要求的。 关心毕业学生的成长。冯景兰很重视毕业后学生的进步。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上面引用的诗句,便是冯先生和学生的诗作。表明冯先生对学生长期的关怀和期望。曾繁礽是冯景兰早期的学生,他写道:“冯先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解放以后,我经冯先生介绍来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任教。”这样的事例还有。更重要的,冯先生希望学生超过先生。只有学生毕业后的努力,以及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怀和培养,才有可能达到冯先生的这种期望。 地质贡献 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 冯景兰幼时喜得湖北大冶矿石如获至宝,对大自然的兴趣愈益浓厚。因而,留学时研读地质学、矿床学等,本世纪20年代学成回国后毕生从事地质矿产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大量关于矿床学的著述。这都说明他是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之一。 上面提到冯景兰在地质教育上的成就。他在这岗位上潜心研究矿床学问题,又充分利用野外地质工作期间发现和探讨的一些成矿理论项目,发表了《矿床学原理》等许多著述,便是结合教学工作的产物。 冯景兰在两广、辽宁沈海铁路沿线、陕北、云南某些县区等处的地质矿产调查及其研究成果,是基础的地质矿产资料,又是开拓性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大规模地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50年代时,有的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用冯景兰的有关著述做范本,实地证明其描述准确、结论公允,是好榜样。 冯景兰还注意科学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发表的工业小丛书《探矿》,其目的便是普及近代矿产勘查知识、原理和方法。5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矿产》一文,更体现了冯景兰希望多数人了解和关心中国的矿产问题。 治理黄河要治本 早在1926年,冯景兰就著有《开封附近沙堆之成因分布与风力水力风向之关系》等文章,探讨黄河岸边沉积物的成因等问题。50年代初,冯景兰多次参加豫西等地黄河坝址勘测,并写出报告。其中的《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测报告》、《黄河的特点和问题》等,可说是治理黄河工程地质基础方面的力作。对于根治黄河,冯景兰提出“治河必先知河”,应当科学地、充分地了解黄河的基本特点,才能把历史上对人民闯祸的黄河改变为为人民造福的黄河。50年代时,冯景兰还多次着重指出黄河含沙量的问题,认为这样高度的含沙量,不仅使下游河床淤高,因而泛滥、迁徙,影响到防洪和航运,而且淤满水库,填满渠道,严重地威胁到水库寿命、水力发电和农田灌溉。还指出:黄河在它那广大的冲积平原上,不但不汇聚华北平原之水,反成为河北水系和淮河水系间的分水岭。这样长达千里的“河道分水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当人们沉浸在悠久的黄河文化历史中徘徊时,认真研究这些治理黄河带根本性的大课题,无疑是更有意义的。 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的研究 1956—1958年,冯景兰参加中苏合作黑龙江综合考察工作。对黑龙江流域的矿产问题、坝库址的基岩及地形情况、沼泽地的分布成因及处理问题、新构造运动和河床覆盖层的厚度、森林伐与水土保持及水库淤积问题等,冯景兰都进行过认真的考察并提出了看法。而他对黑龙江流域沼泽地问题尤为关注。无论是额尔古纳河或黑龙江的干支流都存在着严重的湿地现象。每届晚春初夏开冻至秋末结冰期之间,形成沼泽、泥淖等,断绝交通,使农田开垦及地质调查都发生困难。这个地区所以开发迟滞的原因,除天气严寒外,湿地的广泛分布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冯景兰认为,为了开发湿地,须先研究湿地的产状,了解湿地的成因,以便筹划处理湿地的方法;并认为现代湿地是由地形、气候和地质等多种原因形成的。 矿床地质研究 冯景兰一生的论著达百篇,其中用英文写作的约20篇,论著中包括区域地质矿产19篇,矿床地质35篇,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15篇,铁路沿线地质5篇,地文学和新构造运动5篇,教材5种,其它有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以及译著等。其中以矿床地质占的比重最大。 他于1932年撰写的《宣龙式赤铁矿鲕状构造及肾状构造之成因》一文,在详细的实地观察资料基础上,就矿物的共生关系、矿石化学成分和矿石结构构造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关铁矿沉积环境和过程的看法。在研究的全面性和详细程度上,该文直到现在还是值得矿床地质研究人员学习的。 冯景兰早就对金矿地质研究很重视,著有《北平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1929年)和《山东招远金矿纪略》(1936年)。他通过对地质、地文特征等的研究,提出应注意研究山东栖霞县唐山火山岩流下的砂金(1937年)。这是很新颖的。 40年代初,冯景兰对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的铜矿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稍后,他还研究了上述铜矿的表生富化问题。这是根据研究中发现问题后进行的,体现了他的首创精神。比如,云南锡矿很出名。可是作为长期生产对象的氧化矿(即表生富化矿),几乎见不到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50年代初期,冯景兰和张伯声等,应人民 *** 之邀对豫西地质矿产进行勘察。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通过野外工作和研究,他们肯定了河南平顶山煤矿和巩县铝土矿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经过地质勘探工作,证实了上述矿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在这里,冯景兰的功绩是不应低估的。 到了60年代,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深化,在一系列场合或文章中,冯景兰对矿床地质理论问题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其中他强调提出矿床共生规律问题。他认为,单一的矿床和单纯的矿床类型的存在,可能只是少数,而多数矿区的矿床,经常是复杂的共生体。并认为,掌握了这种共生规律,对于找矿勘探、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是更有利的。他的这种认识受到同行的称赞。 提出成矿封闭学说 1963年冯景兰提出“封闭成矿”的概念。他写道:“封闭成矿是指矿质和有用元素聚积成矿起决定性的地质条件而言的”,“封闭成矿的概念是受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捕’概念启迪转引来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是固体,但在形成矿床之时,矿质系以气、液的状态搬运、沉淀和富集的,它们是流体”。1959年,冯景兰调查燕山某地金矿时,见到一个剖面,上面为串岭沟页岩和长城石英岩,下有隐伏的花岗岩体。含金石英脉沿石英岩的张节理裂隙生成而在页岩下面富集。这里有一处1人在1天内出百斤矿砂,淘出48两6钱黄金。所以该矿坑就命名为48两6。这显见是一种封闭成矿的关系。在《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中,冯景兰进一步阐述了封闭成矿的意义。他写道:只注意到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控制,而不注意或很少注意到封闭此种裂隙通道的构造圈闭控制,以及含矿气液流体的冷却凝固或(及)反应凝固,因而自行封闭的重要性,将见含矿的气液流体,自来自往,散而不聚,就不能固定下来形成所需要的矿体或富矿体。冯景兰早在60年代提出的封闭成矿和矿床定位课题,在70、80年代才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主要论著 1冯景兰,朱翽声.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8(1). 2冯景兰,张会若.广东粤汉铁路沿线地质.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8(1). 冯景兰——《广东粤汉铁路沿线地质》 3冯景兰,乐森璕.广西迁江合山罗城寺门煤田地质.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年报,1929,2(上册). 4冯景兰.北平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金矿.矿冶会志,1929,1(3). 5冯景兰.两广地质矿业概要.北洋月刊,1929,1(2). 6冯景兰.宣龙式赤铁矿鲕状构造及肾状构造之成因.北洋大学冶年刊创刊号,1932. 7冯景兰.中国宣龙式铁矿之成因.北洋大学矿冶系特刊,1933. 8冯景兰.探矿(工业小丛书).商务印书馆,1933. 9冯景兰.放射性与地热学说.清华周报,1933,40(7—8). 10冯景兰.山东招远金矿纪略.地质论评,1936,1(4). 11冯景兰.关于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的意见.地质论评,1939,4(3、4合期). 12冯景兰.川康滇铜矿纪要(教育部学术奖励获奖作品).高等教育季刊,1942,3(3). 13冯景兰.路南县地质矿产报告.地学集刊,1943,1. 14冯景兰.云南呈贡县地质.地学集刊,1945,3. 15冯景兰.云南大理县之地文.地学集刊,1946,4(1—2). 16冯景兰.云南玉溪地质矿产.地学集刊,1947,5 17冯景兰,张伯声.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河南地质调查所出版,1951. 18冯景兰.豫西黄河坝址地质勘测报告.人民水利,1951(4). 19冯景兰.黄河的特点和问题.科学通报,1954(9). 20冯景兰.黄河的地质特点.黄河综合开发规划技术经济调查报告,第一部分,第六节,1955. 21冯景兰.关于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矿床学论文集(矿床分类和成矿作用).科学出版社,1963:36—57. 22冯景兰,袁见齐.矿床学原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揭秘明朝君臣斗争内幕?

您好!请您参考一下:

《白洋淀印象》1

由保定东行45公里可到安新县。中午12时,我们来到风光秀丽的渔米乡——白洋淀。

白洋淀是个美丽的淡水湖,面积约300多平方公里,有146个淀泊,13万亩芦荡,3700多条沟濠,使淀泊、芦荡被沟濠分割成条条块块的“水上八卦阵”。

白洋淀汇聚了唐河、府河、漕河、潴龙河等九条河水,经大青河注入海河,是天津至保定内河航运的中枢。前些年,由于九河的水量不足和天气干旱诸原因,白洋淀几乎干涸,后将南拒马河水引入,这里又恢复了往日沟渠纵横、绿洲星罗、莲藕飘香、芦花摇曳的水乡田园景色,被誉为“华北明珠”。

“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了。……她象坐在一片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清新的荷叶荷花香。”这是作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荷花淀》,在学生时代我就读过多遍,“雁翎队”的战斗故事更是令我神往。

码头上饭庄店铺林立、人声嘈杂喧闹;淀水边停满各式各样的船只,有龙舟式花船、有凉棚式铁船、有木制舢板、还有打渔船,都在等着游客的选择。旅游船按豪华程度和载人座位定船价,船票有的是180元,也有的是150元,公家的船还要买门票。

我们刚下车就被一群出租游船的人围住了,争抢着要我们租他的船。为了安全和免生是非,我们租了公家的一条8人座的红棚铁船,并特意挑选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为我们“摇渡”,游览一圈3个小时,付船费180元。

柴油发动机突突作响,小船在波光秋色中航行。由于此时已过白洋淀的最佳旅游季节,往日飘香的荷塘已是莲蓬阑珊、荷叶凋败,哪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的挺起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那样的诱人景色。

小船载我们先到的第一个旅游景点是鸳鸯岛,每人门票27元,其中“水泊梁山宫”的门票是22元,不看也得买票。“水泊梁山宫”是根据《水浒》故事建成的电动人物和道具,这是早已被人看厌了的“克隆”景点。岛上还有单轨脚踏车和高空转车等儿童游乐园,因这是票上的优惠项目,我们耐着性子坐了一圈。

小船载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白洋淀雁翎队宫”和《小兵张嘎》馆,门票是10元,可登岛一看,却是大煞风景。

这是一处名叫“圣水玉”的红色庙宇,里面是供满香火的弥勒佛殿,“雁翎队宫”设在庙内的一间房子里,几块简单的宣传图版和模型,使我怎么也无法把抗日英雄“雁翎队”与“弥勒佛”联系在一起。

《小兵张嘎》展览馆也是设在庙里,除宣传图版介绍外,加了几个如“翻译官吃西瓜不给钱”,“烧炮楼”等影片故事的电动模型,连小孩子看了都不会感兴趣。

本来我是怀着童年的梦想来寻找诗一般的境界,没想到这两个景点使我非常扫兴,浪漫的暇想和雅致的心情,倾刻间荡然无存。

船工还要领我们去参观“荷花岛”,被我谢绝了,船工还有些不满意。当船在岛旁经过时,岛上的人还在喊船工,估计游船和景点之间定有“默契”。

白洋淀景区在近代的知名度离不开孙犁的短篇《荷花淀》,这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雁翎队”也是敌后游击战的典范,如果把孙犁描写过的“小红卖席”的“蒲台”,“水生”家住的“小苇庄”,当年设过日军据点的洞口、端村、赵北口,“雁翎队”伏击敌船的旧址,《小兵张嘎》的拍摄地点和有趣故事开发出来,都会成为发展白洋淀旅游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据说这里也开发了“捞王淀游览区”、“白洋淀游览区”、“王家寨风情游览区”、“大田庄自然风情游览区”等等,但对景区特色的宣传缺乏力度。白洋淀远近闻名,那么白洋淀的支柱景观是什么?如果单凭些过时的“克隆”景点,必然会使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和观赏魅力。

游湖的感觉比起上岛来要好得多,游船在芦荡中左右穿行,忽然,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情画出现在我的眼前:四五只渔船散靠在几棵粗木横搭起的码头旁,船上的双桨自由自在地斜插在水中;一条弯弯的石阶小路通向坡上的村庄,几个农村孩子正在村边玩耍;郁郁葱葱的大柳树下绿柳垂岸,黄土垒就的泥房院落临水而建,这不仅好似清逸散远的水乡风情画,更似一首散发醇香的农家田园诗,我联想起《小兵张嘎》中“小嘎子”养伤的“荷花塘”。

正巧此时两条渔船靠岸,船上的网中盛满肥美的桂花鱼,我让船公把船停靠在岸边,我们上船帮助渔民用网兜将鱼捞到桶中,人欢鱼跃,回归自然,刚才的烦恼不知何时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里可能不是“荷花塘”,但也许是孙犁笔下描写用手榴弹炸死日本鬼子的,“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的姑娘所在村庄。

茂密翠绿的芦荡无边无际,一叶轻舟在曲曲弯弯的淀汊中自由穿行,微风吹过、摇曳多姿、芦花拂面、鹅鸭随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芳香,使人情趣盎然、心旷神怡。

回去的路上,荡舟于芦苇荡中,我用手撩拨着淀水,水面不时被鱼儿翻出浪花,洁白的鹅鸭成群结队寻食嬉闹,单人摇浆的扁舟在身边划过,船舵划开“人”字形的波浪,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当年三小队首战归来时的情景:驾着枪排、抬着大抬杆、宽厚肥大荷叶下的一张张脸、20只小船摆成“人”字队形,人们欢呼:“雁翎队!我们的雁翎队!”

下午2时,我们在码头旁的加油站第八次加满油后,离开安新直奔杨柳青而去。

8天半的时间,驱车5000多公里,游览了河北、山西、陕西、天津三省一市的18个景点,观赏壮丽的祖国大好河山,增加了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知识,饱尝了自驾车旅行的乐趣,实感此行不虚,回味无穷。

《白洋淀印象》2

白洋淀对于我来说应该不是陌生的,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小兵张嘎》,嘎子的“坏”,胖墩的“憨”,雁翎队、芦苇荡、荷花淀等依然历历在目;上中学后读过孙犁的《荷花淀》更是令人向往,尤其是对芦苇的描写“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动词)起垛(名词)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上大学时对孙犁的作品更是偏爱有佳,白洋淀更成了吸引我的旅游胜地。

至今已经去过白洋淀数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然而真正地体味到白洋淀的韵味,应该说是这次白洋淀观光旅游啦。因为每次都是随团而行,要不就是随家人而往。随团而行难以独自行走,随家人而往要照顾孩子,还要随时给她们拍照。难得这次独自前往,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白洋淀的美色,慢慢地用独特的视角欣赏白洋淀另一种美,慢慢地用摄影记录美的瞬间。

印象之一:悠悠天人合一。

乘坐机动游艇,时速时缓,随着相向而行的游艇冲击波的暗涌跌宕,仿佛是硬生生地抱起而蹾在地上的感觉;舵手卖弄娴熟的操作技巧,左右摇晃,仿佛吃了一样的感觉,随着游艇的节奏而摇晃;游艇过出激起层层白色的浪花,犹如喷薄而出的银线;四周绿油油的芦苇随风摇曳,仿佛在欢迎前来观光的游客;偶尔看到摇着双桨木船的渔民,戏水的儿童,彰显出一种悠闲之态;偶尔一抹白云飘过蓝天,那不知名字的小鸟也在天空中掠过;偶尔伸出手随着游艇的节奏划过碧波淀水,感受那种与自然合一的滋味,多想在这天人合一的景色之中静静地躺在荡漾的小舟之上,多想和孩子们那样在淀子中畅游戏水,更希望仰躺在碧波淀水之上领略那悠悠天人合一的感觉。

印象之二:人文景观的破坏。

第一次去白洋淀那是1992年,机动船只很少,大多是小木船,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现如今,激动船只多多,造成了污染已经很严重。那时没有几处人文景观,现如今,各种人文景观几乎比比皆是,而且还有正在紧锣密鼓地兴建的。尤其是新建的“《嘎子印象》荷花观赏园区”,表演大型户外情景剧《小兵张嘎》,那种搞笑风格,乱打一通,严重地把小兵张嘎的印象搞丢、搞没了,失去了那种教育意义。不如“白洋淀文化苑”景点,以实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好,尤其是嘎子村那种雕塑和情境再现,墩子房顶被嘎子堵塞的烟筒,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印象之三:白洋淀民俗。

此次旅游恰逢白洋淀人办丧事,身着素裹的孝衣,飘扬的帆子,宽大地铁船,站立其上的人群。听导游讲,淀子里的人红白喜事都是用船接送,有钱的用机动船只,没钱的用木船。有的家庭闹矛盾,哥俩个分家一样,把父母的棺椁从中扒出来,把父母分开,哥俩百年之后也不葬在一起了,一个随着父亲,一个随着母亲。

还有幸看到“船库”,如同车库一样,也修建在水边上。而且,淀子中的房屋也逐年变化,楼房也拔地而起,新屋也层出不穷,彰显了淀乡的富庶。

印象之四:异国风情园别样风。

异国风情园中的别样风着实吸引了游客的眼球,训鳄鱼表演,狮子捕猎,人妖表演,单人无保护高空走钢丝等系列表演节目,着实吸引了大量的观光游客,给人带了惊险、刺激和美感,也有丝丝遗憾在其中。

鳄鱼表演中的“死亡之吻”、“口中夺物”等非常刺激。泰国师傅表演完毕,还邀请儿童参与表演,一个个孩子吓的东躲西藏,主持人又喊哪位美女前来配合表演?泰国师傅便朝美女们走去,强拉愣拽,还真的把一位白衣美女拉上了同台竞技,用那玉手轻轻抚摸鳄鱼之躯。另一位黑衣美女更是胆大,竟然不请自至,还真是胆大的了得,竟然与鳄鱼来了一个“死亡之吻”。

泰国人妖表演更是精彩纷呈。主持人介绍人妖的经历时,不仅使人对“人妖”动了怜悯之心。在泰国,人妖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去做,而且都是两三岁开始接受女性化训练,注射雌性激素,人妖都是吃的青春饭,三十之后一旦停止了雌性激素的注射,就会变得人不是人,鬼不是鬼,到这时生活窘迫,有的人妖不忍看到自己的形象,竟然自杀,而且大都活不到四十。真的很奇怪,这些人妖根本说不了汉语,可是竟然能非常熟练地唱中国歌曲,发音准确,节奏感强。其中,一名人妖自身还会男女声二重唱,时而男声激昂,时而女声婉约。

狮子捕猎更是非人所思。狮子迈着四方步,从铁笼中走出来,伸伸懒腰,看也不看场子中的灰色小毛驴,懒洋洋地望望太阳,一步一步地溜达着,看到一堆驴粪颇感兴趣,竟然卧在其上,又是碾搓,又是嗅闻,小毛驴踱着四方步,一会慢走,一会快跑,竟然达半小时之久相安无事,主持人只好宣布结束。不仅让我联想到马戏团表演马驮老虎的镜头,真是令人感慨,令人称奇之余更是一种无奈,一种落寞,狮子老虎没有了曾经的本性,没有了曾经的风,没有了曾经的血性,这就是一种奴性的真实体现。

这个季节荷花尚未开放,不是欣赏荷花的时节,似乎有点遗憾。但是,我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观赏了荷花,败落的荷叶、破损的荷叶、凋敝的荷花、荷茎的风等,倒也是一种不易看到的色彩,也给人一种韵味。

《白洋淀印象》3

端午小长跟着一个团体去了一趟白洋淀。

白洋淀曾经也是我早就向往的一个地方,从小学课本里孙犁的《荷花淀》中,那“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描述,给我白洋淀那犹如仙境的印象;后来关于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让我对白洋淀里老钟叔、嘎子奶奶等纯朴又英勇的普通百姓有了由衷的尊敬和喜爱。

乘车沿京开公路一直南下到保定的安新县,本来以为像江南水乡一样沿路上都可以看到浩渺的水域和摇曳的行船,奇怪的是一路上竟连一条小河都没有看见,一直到住进酒店。

午饭后稍事休息,乘着大巴车开始向“码头”进发,十几分钟后,终于看到了一小片水域,但是那绿色的、浑噩的水面让我无论如何不能将其与《荷花淀》中美丽的白洋淀联系起来,然后排队上船,虽然不是旅游旺季,码头上等着上船的人还是熙熙攘攘,船则有各式各样,大到雕龙画凤的船楼,小到喷着水柱的摩托艇,我们乘坐的是一只有篷的大型机动客船,一个船上坐下了近二百人,坐稳后,船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驶出码头,白洋淀终于揭开了面纱,一望无际的水域突然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据说白洋淀水域366平方公里,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导游说白洋淀的水域比湖浅,而比沼泽深,因而叫淀,不知道她的这种诠释是不是正确,但是淀中的芦苇却实在是浩浩荡荡令人叹服,绿色的芦苇已经长到一人多高,风过时芦苇齐刷刷的摇曳着,如果不是机动船的噪音,它们吟唱的绿色的歌曲一定很动听,不时有白色的淀鸥掠过水面或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中一定藏着不少它们的巢窝。

大船行驶了有二十多分钟,我们来到了一片陆地上,我想那也就是一个没有长满芦苇的岛,在岛上我们观看了所谓的“泰国斗鳄”,还有一场关于小兵张嘎的情景剧。

白洋淀的旅游旺季在每年的七月,据说到那时百里荷花盛开非常壮观,而现在淀中的荷叶才刚刚露出尖角,要看荷花还得再等两个多月。

白洋淀的这匆匆一游,却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现在的白洋淀,少了许多天然和野趣。白洋淀成了旅游景点,肯定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但是因此就牺牲了白洋淀原有的情趣,这和我们国家许多的旅游景区是同样的命运,为什么不能在保留景区原有的风貌特点的同时开展旅游事业呢?不能保留特色的旅游地能维持自己的吸引力有多久呢?

总之,我觉得我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白洋淀,不知道是我来的不是时候,还是我脑子里的梦已经过时了!

不才收集的文章请您参考参考,希望您满意!

刘基,名叫温柏,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善于预测。他是朱元璋第一个得天下,建立明朝的谋士。但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授予诚伯二等爵位。虽然他执法如山,在与淮西派领袖李善长的斗争中占了上风,但最终还是被李善长害了的心腹和奸臣胡。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主宰着他的命运,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平定北元后,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矛盾再度激烈,大臣们分成两派,开始了新的基于地域的斗争。这些所谓的派系,其实都是同乡会,大家说的都是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最大的同乡会是淮西集团。总裁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当时由李善长代理。这个集团寡不敌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国盈、唐河、周德兴,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那时候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善长是谁,为什么是第一英雄?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亮,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着朱元璋他一直在努力工作。后勤工作不容易,他辛苦,吃力不讨好。朱元璋是个聪明人,所以建国后中华民国时,他把李善长作为第一英雄,任命他为宰相。李善长的性格是外表大方,但心胸狭窄。谁敢跟他过不去,一定要解决对方的问题。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其首领就是刘基。这两个集团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展开了斗争的鼻子。朱元璋好像很感兴趣,准备看一场好戏。刘基处死了林兵,与李善长结怨。李善长被朱元璋列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高丽公爵。这是一件大事,因为朱元璋当时只任命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盛丰和邓禹,他们都是一代名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也是公爵中唯一的公务员。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只被授予了厄尔。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工资也是厄尔斯中最低的,年薪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却有4000石,是刘基的十几倍。刘基在许多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他只得到这样的待遇?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解释。朱元璋是一个地方观念很强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多年来只做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很努力。这样的人朱元璋是放心的。相对来说,刘基是个陌生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比他更准确!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他没有想到,他还是想到了。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允许这样的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不是驯服民众的政策,而是战术的政策。策划一场是非常有用的。再说,刘基的根对厚黑学的研究也很深入。朱元璋不时会想起这个事实,他劝自己不要救韩林儿。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对自己也这样。它不杀他是好的。你还想要奖励吗?刘基一生聪明,却也忽略了这一点。这也决定了他很难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者。吴鸿元年,双方第一次见面。当时的监察机构仿照元朝设立的御史台,刘基就是御史台里的程,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面。引发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一个名叫林兵的人,他是李善长的心腹。他因违法被刘基逮捕。查明罪行后,刘基决定杀了他。就在朱元璋不在的时候,李善长急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没有不要吃硬的和软的。他也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朱元璋大怒,下令立即处死林兵。可惜,这个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的手。他没有我不敢隐瞒,但他很生气。为了救自己亲信的命,他想到了一个借口。他相信

李善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知道刘基他的天文学知识,并以此为借口。例如,刘基坚持要杀死林兵,所以他可以责怪刘基是否会下雨。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谁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然而,刘基答案是:杀了林兵,天就要下雨了!林兵就这样被杀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第一次反击。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一定的。他确实知道天文学和气象学,但问题是即使在今天美国的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这一次,刘基倒霉了,果然没有很久以后才下雨。当朱元璋回来时,李善长积累的能量爆发了,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并不为难刘基。但是刘基知道他不能他再也呆不下去了,所以在那年的八月,他请回了老家。朱元璋临行前头脑发热,想在家乡安徽凤阳建都。与此同时,他正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一个建议。绝对不可能建立凤阳为都城,而北元还有很大的实力,不宜轻易出兵。后来证明他又是对的。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非常理解刘基的。他告诉刘基林田昊认为,现在满清所有的文学和武侠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党派,而只有刘基我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我是个聪明人,不会被他亏待。这一次,朱元璋是真的被刘基骗了。刘基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女人。走之前,他已经下好了自己的棋子,杨仙。杨燹是刘基是最好的朋友。他得到了刘基夏侯_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并准备反攻淮西集团。胡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个杨贤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建贤等人,利用官员的权力收李善长黑料。他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傻子,知道杨燹的目的的言论是。一开始不为所动,他还是很信任李善长的。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进行了批评。十一月,召回刘基,委以重任。淮西集团被彻底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浙东集团即将成为赢家,李善长很担心。他知道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淮西集团岌岌可危,不便亲自上阵,公然挑战淮西集团。他想想,为什么不向刘基学习呢?找一个代言人,但是这个人可以不要太有声望,容易控制。所以他看中了胡的,但他没有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胡他的家乡是李善长。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一直不满足。他一直担任治安法官。但他是个能干的人。与李善长经过他的批准,他成了淮西集团的新领导。这场斗争将最终在他手中结束。俗话说,人算计不如天道的计算。正当浙东集团如火如荼,准备全力击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正如刘基史的话说得太直接了,他没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我们没有交流的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有了后来决定刘基命运。与刘伯温的谈话很神秘。这一天,朱元璋单独和刘基谈话。双方以宽广的胸怀开始了对话。随着气氛越来越融洽,朱元璋突然变了脸色,用严肃的语气问刘基,如果换成李善长,谁能当丞相?刘基非常警觉,马上说,这这要由陛下来决定。朱元璋的脸色看起来好多了。他接着问,你觉得杨贤怎么样?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知道杨显是刘基的人,所以提出这个人先试探刘基。刘基现在明白了,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谈话,如果他不小心,他的头就会掉在地上

刘基,看到这个举动,回答说:这个人很肤浅,所以你可以朱元璋赞赏地看了刘基一眼。他是个精明的人!他指定了第三个候选人:胡怎么样?刘松了一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现在是一头小牛,但他将来一定会摆脱牛犁的轭!说完这话,刘基知道考试通过了,但是他错了,下一题是致命的。最后,朱元璋表明了的意图。他意味深长地说:我的阶段只能由老师来承担。一般来说,人们人的思维在极度紧张后会放松,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个错误,这是致命的。他回复朱元璋:我不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但是我恨恶恶如仇,所以皇帝可以慢慢选择。这句话很不恰当,以总理的身份行事没t说,也说所谓嫉恶如仇,就像刘基说的,谁是恶?刘基的昏厥还没有结束,他又补充道:这些人在我看来都不合适。朱元璋与刘基决裂。第一谋士之死,谁的罪?之后,刘基不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如以前,但还是坚持在朝中为官,支持浙东集团。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容易被小瞧的。洪武三年,朱元璋亲笔给刘基写了一封信,对他说:你这么大了,应该留在家里陪老婆孩子,何必留在这里陪我。这意味着我我要解雇你,然后离开。刘基不得不回到农村。这时,董哲集团的另一名干部失去了杨贤得到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我丢了性命,被胡杀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刘基知道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在家过日子。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者必须付出代价。胡成了的宰相。他没有他不让刘基走,并指示手下起诉刘基。此时刘基已无官职。他还能起诉什么?不过,这是齐的一句至理名言新书网你可以当你想再加一条罪的时候,不要打狗。刘基对他的指控是,他以王室精神占领了一块土地。所谓的王琦真是一个无法形容的东西。有什么就有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什么都没有。只看你的目的了。于是朱元璋又惩罚了刘基,所有的官员都没了。他还能惩罚什么?朱元璋有办法。他扣了刘基的养老金。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北京。这真是绝招。他知道胡对付他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只要他回到北京,他就可以放心,他自己的生命将在朱元璋的鼻子。但这一次,他又错了。吴鸿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去拜访刘基,而胡医生给刘基开了一个处方。服药后,刘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久就去世了。至于刘基在胡死后,案的医生供认,胡是指使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胡对的罪行。很多人都知道胡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他派他去拜访刘基。像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是不敢随便动手的。否则刘基不会在他眼皮底下逍遥法外五年。他大概得到了朱元璋默许。不管朱元璋是否授意此事,毫无疑问,朱元璋对刘基死亡。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判断形势准确,思考细致,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厉害,但是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评论。他和诸葛亮一样,一直被老百姓作为智慧的象征而铭记。胡赢了。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既然他掌权了,李善长就要给他点面子。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赢家吗?历史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