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歌的物候学是什么

2.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3.一年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4.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都包括哪些?

5.24节气歌谣代表的物侯知识

6.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7.24节气分别是哪24个?

二十四节气气候物候_二十四节气气候物候特点

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歌的物候学是什么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最关注的,古代人一般都是靠天吃饭,他们没有先进的现代技术,她们就只能够看天气的情况来耕作,预示就出现了二十四节气这个说法。那么二十四节气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具体有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24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是一样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从24节气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是平分的。夏至:白天时间最长,夜间时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时间短,夜间时间长。由于我国地域非常的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是非常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就会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代表着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的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是比较凉的,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的现象;寒露:气温明显就会降低,夜间凝露就会增多,而且就会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的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特别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的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就会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具体的节气有哪些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雨量还会慢慢增加。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春分: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adxqd/xz/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物候学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一门学说。

我们平时对于天气的变化常用“气候”一词来形容。在我国,古人以“五曰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因此,节气和候应便演化成了“气候”一词。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使用两千余年来,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七十二候应的使用范围及传播范围却相对稍小一些。

七十二候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黄河流域以五日为一个单位,根据鸟、兽、草木等生念现象变化而编写的观测依据,如立春节气“初候东风解冻”、雨水节气“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化,三候草木萌动”等等。

七十二候应是二十四节气的详解和充实,因为,每个节气十五天的长度对于动植物变化观测相对时间较长,用五天为单位来形容幼植物及自然界的变化更细微些,也更准确些。

古时候科技欠发达,古人观察自然界中那些不太好解释的事物时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者臆测。

因此在现有的七十二候应记录中,有一些缺乏科学依据,或者是迷信错误,对此我们因该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分析理解,所以物候学由此被创作出来。

一年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节气的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与时间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蜇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都包括哪些?

一年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编辑]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0-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7-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1-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19-21日交节

农耕八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七十二候

每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谷雨:榖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历的节日完全是和太阳有关的,而不是和农历中的“月亮”相关,所以这些节气在阳历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前后不相差一两天,比如清明节通常是四月三日、四日、或者五日),基本每月两个节气,中间相差15天。大概节气如下:

春雨惊春谷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节气简表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 所在苗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立春 315° 2月3——5日 苗历偏月十六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苗历一月一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 345° 3月5——7日 苗历一月十六日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0° 3月20——21日 苗历二月一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 15° 4月4——6日 苗历二月十六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30° 4月19——21日 苗历三月一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 5月5——7日 苗历三月十六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苗历四月一日 苦菜秀、靡、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苗历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22日 苗历五月一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苗历五月十六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120° 7月22——24日 苗历六月一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135°8月7——9日 苗历六月十六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24日 苗历七月一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苗历七月十六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180° 9月22——24日 苗历八月一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苗历八月十六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210° 10月23——24日 苗历九月一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苗历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苗历十月一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苗历十月十六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历动月一日(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苗历动月十六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 300° 1月20——21日 苗历偏月一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注: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哪些

太阳

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搜索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满意请纳,谢谢~

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哪些?为什么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搜索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中国分别有哪二十四个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都是什么?

24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希望帮到你 望纳 谢谢 加油

一年二十四个季节分别是什么?

一年是二十四节气吧!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24节气歌便于识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1987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哪一天?

2月4日 立春 2月19日 雨水

3月6日 惊蛰 3月21日 春分

4月5日 清明 4月20日 谷雨

5月6日 立夏 5月21日 小满

6月6日 芒种 6月22日 夏至

7月7日 小暑 7月23日 大暑

8月8日 立秋 8月24日 处暑

9月8日 白露 9月23日 秋分

10月9日 寒露 10月24日 霜降

11月8日 立冬 11月23日 小雪

12月7日 大雪 12月22日 冬至

为什么一年中有二十四个季气?

在古代人们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得,人们把太阳绕地球转的轨迹称为黄经,由于在古代实行的阴历是按照月亮围绕地球一周计算的,在计算农时时经常出现误差,所以人们根据农时及其它情况,太阳绕地球转得黄经分为二十四分,称为二十四节气,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和阳历相符的就是这个缘故。

24节气歌谣代表的物侯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

4、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冬昼就天地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24节气歌谣代表的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充满诗意的美好,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24节气分别是哪24个?

立春:春季开始。

雨水:开始降雨,雨量还会慢慢增加。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斗柄指向确定。

“二十四节气”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扩展资料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即太极图中四象的太阴、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日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人类各民族多有此四。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八卦),到秦汉年间[3],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阴阳(日月运行)、四时(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时辰)、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之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其西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是区分公转运动对于地球影响的八个关键节点;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个则反映了四季中更细微的气候变化。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