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

2.湖泊变小的原因 要人类破坏的具体事例

3.五年投入多少亿元支持人工影响天气?

三江源气象_三江源气象水文特点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年建成铺通,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严重地震,房屋倒塌,街道破碎,两千多同胞不幸遇难,举国痛惜。地震发生后,八方支援,共同帮助玉树重建新城,全国人民的努力,再加上玉树人民的辛勤付出,玉树慢慢重塑,重新发展起来。如今的玉树,涅槃重生,成为了一座更加美丽的城市

首先先来看看玉树的城市环境,房屋错落有致,街道整洁干净。因为玉树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为这个地方增添了不少魅力。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家户户都亮起了夜晚的灯光,灯光汇聚,照亮了玉树,玉树的每一个夜晚都不孤独。

再来说说玉树的城市基础建设。在地震发生后,当地积极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对玉树的重建总体规划,严格执行,这使得玉树的城镇住房、民生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等都建设得不错,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如今的玉树,交通便利,生活舒心,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

接着聊聊玉树的经济发展。玉树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是逐步提高。结合玉树的地理环境和民生情况,玉树大力促进当地的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加快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推动畜牧业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完善旅游景区建设,不断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这些举措促进了玉树的转型发展,有益于提高玉树的经济收入。

总之,现在的玉树是一座全新的城市,发展的城市,未来可期。当年的地震没有摧毁掉玉树,也没有打击倒玉树人民,涅槃重生后的玉树愈发美丽,我们相信,玉树也会越来越好。

湖泊变小的原因 要人类破坏的具体事例

这代表当前地球的冷热有点失衡,更容易导致大冷大热这样的极端气候出现。

人类发展新能源是为了缓解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各种极端气候问题。

然而,各种极端气候问题却又反过来拖慢了人类发展新能源的步伐。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拉力比赛,人类发展新能源在和极端气候问题拔河。

是人类坚决发展新能源,最终减少了极端气候现象发生频率。?

还是不断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最终让人类动摇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当前主要问题是,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都迫使欧美等国为了保障能源稳定,不得不重启煤电,从

去年到今年,欧美等国已经连续两年出现燃煤发电大幅增长的现象。

这并不利于人类团结一致来进行碳减排。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只要其他人掉链子,想要解决气候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这是一个水桶效应,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这也是全球要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最难的地方。

一、长江流域天气变的不稳定,比如0年是大洪水年,2022年又是“枯水年”,但是整体看,长江

流域降雨量会下降。类似54年的超级洪水,或者70年这种千年一遇的洪水,估计在未来300

年都机会比较小了。超级洪水的机会变小,类似20年98年这种一般洪水,会变多。98年

洪水虽然很大,但是主要问题是洞庭湖调节能力变弱,让河道水位太高,从洪量来看,和54年还

是有差距,算不上历史级洪水。虽然这只是今天的卫星云图,但是最近十年,大家应该明显感觉到,北方降雨量确实是增加了,未

来100年到300年整体还是这个情况,主雨带会继续北压

其实,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西部地区就一直处于长期干旱的状态,冬季短暂的降水不足以解决该

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

今年美国西部干旱加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包括,美国前两大水库米德湖和鲍威尔湖的水位都处于历史低位。

所以,今年又上演了美国西部7个州抢水的一幕。

其实去年北美就遭受过极端高温热浪,加拿大部分地区最高温度甚至达到49.6摄氏度,连续4天打破

历史最高纪录。

二、传统的中国气候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未来的中国气候分界线,会明显北压,到更西北一些,

简单说会移到原来的“胡焕庸”线附近,取代今天的秦岭-淮河线,华北地区会变的非常湿润,普遍

降雨量从原来的400-600毫米,抬高到600-1000毫米,胡焕庸线西边地区,降雨量也相应增加,降

雨量普遍从原来的400毫米一下,提高到600毫米以上。

事实上随着气温增加,现在我们可能比较接近5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 ”时期的气温,而仰韶

时期。

大量的文明遗址,都在这一线,也非常值得思考,这主要是随着天气变暖,季风北上以后,冷空气会迅速南下,把主雨带压回南方,但是现在气温变暖,主雨带,可能才会退走,“华西秋雨”会大大加强。气候整体说,在几十年内有不稳定状态,但是整体上,现在的气温可能已经超过,汉唐,以及周,

未来几十年,会上升到“仰韶时期”,还是基本没大错,长江平均年径流量,会减小百分之10到

20,黄河年径流量,会增大百分之30到50。

三、作为气候来讨论,特别是针对未来长期气候的讨论,真正要注意的到不是长江流域的热浪,当然现

在热浪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热榜上挂着,但是极端气候的讨论,更应该关注的是长期的影

响。必定夏天也到了末伏,要不了多久就要过去了,而“华西秋雨"也必然会到来,南方的降雨在9

月至少在四川,汉江流域还是会补充的。

真正值得关心到不是长江流域的热浪,而是青藏高原的热浪,但这里要真的关注的是,青藏高原的

热浪,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研究水文的,研究气候变化的,都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非常关心,比

如研究地震和洪水关系的,研究青藏高原雪线和气候关系的。这次三江源 以西一直到大半个青海

都这么热,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跨年的。

四、水汽含量,并不是降雨的必然条件,从大规模范围来看,冷暖空气的冲,能形成大规模的锋面雨

才是降雨的基本条件,从图上明显看出,长江一代,特别是四川盆地,水汽含量非常充足,但是

现在的情况是,四川根本就下不了雨,而且热到了43度,而黄河 “几字弯”,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

京一线,最近是处于主雨带上。对比看一下未来十天的天气预报吧。

所以有好多爱好者,甚至我看的一些大学专家教授说的,南水北调调水到新疆,然后在罗布泊,甚

至塔里木盆地,搞一个大湖。就能把西北增加200毫米降水量的,看来对天气,降雨,还是缺少基

本的认知啊。设在罗布泊有一个大湖,虽然盛夏里,蒸发量非常大,但是因为处在西风带的控制下,没有冷暖

气流的对冲,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增雨条件,当然不能说一点不增,但是即便是几万平方公里的湖

泊。估计降雨量增加也就25毫米一下。

五、中亚的气候就是例证,巴尔克什湖 面积 1.82万平方公里,更大的里海有37万平方公里,面积比华

北平原还大。但是因为处于单一的气流控制下。并没有造出什么江南效果。短期的一年内的热浪是应该想半法应对的,但是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对未来长期的气候变化,要有

更长远的认知。我们确实有历史级的工程,但是也确实面临着历史级的困难。江梯级,三峡,丹江口 ,都基

本跌落到汛限水位了。如果“秋汛”还不能如预期有比较强的降雨,那下半年水电的情况比较糟糕

了。当然到了现在这个情况,也顾不上发电的事情了,只能继续放水抗旱。

五年投入多少亿元支持人工影响天气?

生态环境监测记者:吕雪莉) 青海省气象局近期发布的2006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公报显示,青海省境内地处三江源头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大多呈持续缩小之势,表明这一地区的生态退化仍在加剧.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由于气候变化加之人类活动,这一地区的生态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青海省气象局根据EOS/MODIS卫星资料,对省内主要水体在汛期前后的面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后发现,与2005年同期相比,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水域面积在2006年汛期分别缩小了24.87平方公里和16.62平方公里;哈拉湖的水域面积则缩小了6.19平方公里.分布在这一区域内的大部分高原湖泊也明显呈萎缩之势.

同一时期的监测数据还发现,青海湖的水域面积在汛期比上年同期增大了9.95平方公里;而到11月枯水季节,青海湖水域面积比上年同期缩小10.07平方公里.

青海省气象科研所遥感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伏洋分析说,青海湖水域面积在汛期增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春季冰雪融水增多,夏季雨水充沛,增加了注入青海湖的主要支流流量,导致了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增大.但是,“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回升,过去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青海湖总体上仍呈缩小趋势.”

伏洋指出,青海高原湖泊水体整体缩小,是生态持续退化恶化的表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气候变暖使蒸发量持续增高,水源涵养功能持续下降.监测发现,这一地区的湿地面积在急剧缩小.(完)

公报显示三江源地区湖泊变小

据9月20日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防灾减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大力支持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2012—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11.66亿元,其中2017年2.06亿元,带动各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累计约76.44亿元。

在中央财政的有力保障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促进生态治理、缓减水短缺、防灾减灾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人工影响天气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增加目标区域降水,累计增加降水2335亿立方米,相当于3个青海湖容量;防雹作业保护面积平均为58.6万平方公里,广泛服务于抗旱减灾、生态恢复、水库蓄水、森林防火、扶贫开发等方面。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需求,加强了大兴安岭林区、青海三江源、甘肃祁连山和石羊河、红碱淖湿地等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改善土壤含水量、地表植被和径流,促进生态系统修复。

同时,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气象保障工作,为杭州G20峰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建军90周年阅兵、金砖国家***厦门会晤等国家重大活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