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蒸鲮鱼干拼腊鸭是顺德菜的特色吗?

2.厦门鼓浪屿那边有什么特产?

3.中国传统节日 民俗 民风 古诗 传说故事

4.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5.安庆有什么特有风俗

广式腊鱼的吃法_广州天气做腊鱼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中国历史悠久,各地生活习惯又不一样,有十里一风、五里一俗之说,所以说冬至的习俗又各不相同,那今天正值冬至之日,我就说说我们豫西之一片冬至的习俗。

河南冬至吃饺子。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饺子与春节吃的饺子含意不同,春节吃的饺子在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而冬至吃的饺子含有消寒之意,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因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哦。也有说在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不过在现在城市中夜晚也灯火通明,人们工作学习也经常夜归,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过在意。

蒸鲮鱼干拼腊鸭是顺德菜的特色吗?

金秋寻访吴川古八景 这一次我们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找吴川的古八景。因为东海朝阳景观只能在早上观看,所以凌晨五点钟,我们就已经从市区出发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沿途也有其他人在赶路,开车的,或走路的。秋天的风很凉爽,开着摩托车感觉有点凉。

大概六点钟,我们到了金海岸。天还是灰朦朦的,岸上依稀看到有人影在走动。锁好车,步下海滩,听着海浪声,吹着海风,心旷神怡。过了不久,海上的天空慢慢亮起来,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景物。但是,不见太阳。难道天气不好,我们与日出无缘吗?

海滩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或跑步,或打拳。沙滩上开来一辆推土机,有渔民在拉绳子,然后将粗粗的绳子绞在铲土机后面的转轴上——渔民在利用铲土机的动力来拉网呢。

正当我们看得入神时,傲雪突然叫了一声:“看,日出了!”我们放眼远眺,海天相接的天上已经呈现一轮红日。颜色鲜艳,但不刺眼。我们抓紧时间用手上的DV拍摄这令人激动的景色。

沙滩上的人越来越多,岸上走下来三位**,其中两个挺着大肚子。新鲜的空气,温柔的海浪声大概是给小生命最好的礼物吧。我们退回到岸边,海滩上的人和物都背光,和黄昏的景色有点相似。

大概早上七点,肚子饿了,到农村信用社约五十米(即麦可基对面)的一个小档口吃及第粥。花费不多,只用了二十元就让三个人填饱了肚子。

吃过早餐,我们来到吴阳工商行政管理所附近的几个小山丘上。这里树木茂盛,杂草丛生。古时这里树木不多,视线较好,远处望过来,这里的景色象一个老渔翁正在撤着一张网。故名渔翁撤网。但现在,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看不出老渔翁的形象。我们爬了两个山丘,亲身去体验这种寻访的乐趣,并且在一个小树林里稍为休息。

我觉得部落组织的活动,最大的乐趣在于亲身探访,而不是走马看花的来到景点,口里道一声“噢,原来是这里!”就匆忙离开。

离开金海岸旅游度区,我们来到塘尾的邱屋村,看到了通驷垂虹遗址。我们略微有点失望,因为据资料介绍,古时,此处有鉴江支流经过,小河弯曲蜿蜒,河上有石拱桥一座,此石拱桥犹如垂虹横跨两岸。如今再也领略不到那种景色了,只见破烂的小石桥。

告别通驷垂虹,我们折回吴阳,进入吴阳中学。古时吴川城内东门正对文庙后有个相对较高的小山丘,登山凭望,吴川城内景物尽收眼底,好比在越秀山上眺望广州城一样,故称一览凭高。当然,如今小山丘已经消失,好在还有座水塔。我们爬到了第二层,视野开阔了许多。无奈高楼阻碍,依然找不到“尽收眼底”的感觉。

意外的收获是看到了吴川学宫,但这座文物已经破烂不堪,急切需要维修。

离开吴阳中学,我们到城里村寻找延华井。碰巧有个阿婆,家里就住在延华井旁,坐上我们的顺风车为我们指路。资料介绍,此井不是太深,水位较高,春秋二季月满之时,月影于井里水中,微风吹拂,井中泛起涟漪,水中之月亦随之荡漾,加之周边人文环境,此处为吴川一景实不过分,故称此景为延华弄月。而我们所看到的延华井,确实不深,但水位很低。正好有阿姨在打水,看到井水还是比较清的。延华井旁边有个延华池,以前井水满的时候会溢出来流到池里。可惜的是,延华池里浮着一只死老鼠,让人实在无法想像延华弄月的神韵。

带着略微的失望,我们来到附近的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破旧不堪,而且楼梯已经拆掉,没有办法到上面探个究竟。门口有几个侬儿(小孩子)在玩耍。

离开中山纪念堂,我们来到极浦亭。极浦亭前有个水塘,走到九曲十八弯的小桥尽头是一座小亭。我一直以为那就是极浦亭,其实错了,岸边貌似祠宇的那座建筑才是极浦亭。

资料介绍,极浦渔归遗址位于现在吴阳镇中街村,极浦亭始建于南宋淳佑(1241-1252),为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处,极浦亭原构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外貌变成祠宇。极浦亭前原是鉴江支流入海处,每当夕阳西下,归帆点点,渔歌晚唱,景色怡人。古代文人墨客咏为极浦渔归。

极浦亭还没有重修,雕梁画柱都是古色古香的。但据称不久后,这里将建设一座极浦公园。

临近中午十二点,我们到沙角璇一处叫做土生海鲜店吃饭。叫了腊鱼汤、金枪鱼、鸡杂炒丝瓜、青菜、炒河粉、啤酒。花费也不贵,只了55元。

八景中保存得最完整的,行程中最令人感到难忘的和最有意境的,恐怕就是限门飞雪景点了。我们都认为,限门飞雪是最值得去发掘的一个景色。

旧吴川八景之限门飞雪遗址位于吴阳镇沙角漩的鉴江出海口处,古时,鉴江下游特别是鉴江出海口处江面宽广,风浪较大,当时往来在鉴江出海口的船只都不大,浪花打在船蓬上,浪花四溅,远远望去犹如雪花分飞,故称限门飞雪。

大概已经有许多人来过看过景点,未经多说船家便知道我们的意图,很快带我们去看限门飞雪。坐船的感觉很奇妙,因为船是有篷的,热日之下,迎面吹来的却是凉爽的江风。伴随着轻微的摇晃,人的感觉很愉快,“像神仙一样”。船行驶在江中,只见江面上金光闪闪,还可以不时见到有鱼从水中跳出来。

大概二十多分钟,我们便到达观赏的位置。这边是江,那边是海。远远望去,海天交际的地方,一道道数不清的白色浪花在游动。这,就是限门飞雪了吧?

不远处有一道长长的白色的线,大概是一个岛吧?叫船家开过去,果然是一个沙岛。船家说他小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没有岛。十年前这座小岛才慢慢出现,并且不断的上升,现在已经初具雏形。

这个小岛应该是由鉴江冲积下来的沙所屯积而成,岛的中间有一堆树枝等杂物。船家说水面最高的时候也没有浸没这个岛。**的沙,白色的云,蓝色的天,站在上面环顾四周,360度的水天一色。

回航途中问船家:这座小岛有名字了吗?船家说没有。于是我们决定为小岛起一个名字——飞雪岛。希望通过部落组织的这次活动,将飞雪岛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

在飞雪岛可以看到对面是坡头,上面有一个灯塔。

依依不舍的告别飞雪岛,我们开始整个旅程中最为艰苦的一站——骊山樵唱。

古吴川八景之丽山樵唱遗址位于现在塘缀镇丰六洞村西面的丽山岭,丽山岭山高56米,山上林木葱翠,风景秀丽,山顶有口天然井,俗称山尤窍。井内之水冷热各半,井旁有八角亭遗址。并有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脚印,山腰有石泉,俗称麻蓝水碗,传说山脚下留有三仙女的足迹。古时民风淳朴,上山打柴的樵夫唱着吴川山歌自娱自乐,歌声悠扬飘渺,悠然自得,俨然世外桃园,因此丽山樵唱成了吴川八景之一。

从沙角漩出发,沿芷寮到325国道的乡道经过黄坡墟,再沿着黄坡东线公路到板桥。问傲雪,地名板桥和古人郑板桥有啥关系?傲雪说没有关系,以前板桥叫板埠,后来才改名为桥板。

在桥板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道路崎岖,邻近丽山岭这一段完全是山路,摩托车开起来相当不容易。勉强将车子开到山脚,就发现实在没有办法再开上去了。爬上山岭,有点喘气。看到了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个由大石头砌成的天然井,但井已干涸。山岭上有很多石头,大概是八角亭的遗址?但怎么也找不到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脚印,也找不到石泉。

站在山顶上,视野开阔,所有景色尽纳眼底。远远的是吴川境内最高的山峰——天子岭。山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纵横交错。

秋天了,收割的季节。

凌晨5时出发,傍晚6时回到梅录,整整13个小时的旅程。虽然身体疲惫,但丝毫掩盖不止心中的兴奋和满足。这次活动相当的尽兴,更多的内心体验实在无法用毛墨来形容。我愿意用小凤姐的这一首歌的歌词来完结这篇游程:

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

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

愉快悲哀在身边转又转

风中赏雪

雾里赏花快乐回旋

毋庸计较

快欣赏身边美丽每一天

还愿确信美景良辰在脚边金秋寻访吴川古八景 这一次我们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找吴川的古八景。因为东海朝阳景观只能在早上观看,所以凌晨五点钟,我们就已经从市区出发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沿途也有其他人在赶路,开车的,或走路的。秋天的风很凉爽,开着摩托车感觉有点凉。

大概六点钟,我们到了金海岸。天还是灰朦朦的,岸上依稀看到有人影在走动。锁好车,步下海滩,听着海浪声,吹着海风,心旷神怡。过了不久,海上的天空慢慢亮起来,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景物。但是,不见太阳。难道天气不好,我们与日出无缘吗?

海滩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或跑步,或打拳。沙滩上开来一辆推土机,有渔民在拉绳子,然后将粗粗的绳子绞在铲土机后面的转轴上——渔民在利用铲土机的动力来拉网呢。

正当我们看得入神时,傲雪突然叫了一声:“看,日出了!”我们放眼远眺,海天相接的天上已经呈现一轮红日。颜色鲜艳,但不刺眼。我们抓紧时间用手上的DV拍摄这令人激动的景色。

沙滩上的人越来越多,岸上走下来三位**,其中两个挺着大肚子。新鲜的空气,温柔的海浪声大概是给小生命最好的礼物吧。我们退回到岸边,海滩上的人和物都背光,和黄昏的景色有点相似。

大概早上七点,肚子饿了,到农村信用社约五十米(即麦可基对面)的一个小档口吃及第粥。花费不多,只用了二十元就让三个人填饱了肚子。

吃过早餐,我们来到吴阳工商行政管理所附近的几个小山丘上。这里树木茂盛,杂草丛生。古时这里树木不多,视线较好,远处望过来,这里的景色象一个老渔翁正在撤着一张网。故名渔翁撤网。但现在,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看不出老渔翁的形象。我们爬了两个山丘,亲身去体验这种寻访的乐趣,并且在一个小树林里稍为休息。

我觉得部落组织的活动,最大的乐趣在于亲身探访,而不是走马看花的来到景点,口里道一声“噢,原来是这里!”就匆忙离开。

离开金海岸旅游度区,我们来到塘尾的邱屋村,看到了通驷垂虹遗址。我们略微有点失望,因为据资料介绍,古时,此处有鉴江支流经过,小河弯曲蜿蜒,河上有石拱桥一座,此石拱桥犹如垂虹横跨两岸。如今再也领略不到那种景色了,只见破烂的小石桥。

告别通驷垂虹,我们折回吴阳,进入吴阳中学。古时吴川城内东门正对文庙后有个相对较高的小山丘,登山凭望,吴川城内景物尽收眼底,好比在越秀山上眺望广州城一样,故称一览凭高。当然,如今小山丘已经消失,好在还有座水塔。我们爬到了第二层,视野开阔了许多。无奈高楼阻碍,依然找不到“尽收眼底”的感觉。

意外的收获是看到了吴川学宫,但这座文物已经破烂不堪,急切需要维修。

离开吴阳中学,我们到城里村寻找延华井。碰巧有个阿婆,家里就住在延华井旁,坐上我们的顺风车为我们指路。资料介绍,此井不是太深,水位较高,春秋二季月满之时,月影于井里水中,微风吹拂,井中泛起涟漪,水中之月亦随之荡漾,加之周边人文环境,此处为吴川一景实不过分,故称此景为延华弄月。而我们所看到的延华井,确实不深,但水位很低。正好有阿姨在打水,看到井水还是比较清的。延华井旁边有个延华池,以前井水满的时候会溢出来流到池里。可惜的是,延华池里浮着一只死老鼠,让人实在无法想像延华弄月的神韵。

带着略微的失望,我们来到附近的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破旧不堪,而且楼梯已经拆掉,没有办法到上面探个究竟。门口有几个侬儿(小孩子)在玩耍。

离开中山纪念堂,我们来到极浦亭。极浦亭前有个水塘,走到九曲十八弯的小桥尽头是一座小亭。我一直以为那就是极浦亭,其实错了,岸边貌似祠宇的那座建筑才是极浦亭。

资料介绍,极浦渔归遗址位于现在吴阳镇中街村,极浦亭始建于南宋淳佑(1241-1252),为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处,极浦亭原构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外貌变成祠宇。极浦亭前原是鉴江支流入海处,每当夕阳西下,归帆点点,渔歌晚唱,景色怡人。古代文人墨客咏为极浦渔归。

极浦亭还没有重修,雕梁画柱都是古色古香的。但据称不久后,这里将建设一座极浦公园。

临近中午十二点,我们到沙角璇一处叫做土生海鲜店吃饭。叫了腊鱼汤、金枪鱼、鸡杂炒丝瓜、青菜、炒河粉、啤酒。花费也不贵,只了55元。

八景中保存得最完整的,行程中最令人感到难忘的和最有意境的,恐怕就是限门飞雪景点了。我们都认为,限门飞雪是最值得去发掘的一个景色。

旧吴川八景之限门飞雪遗址位于吴阳镇沙角漩的鉴江出海口处,古时,鉴江下游特别是鉴江出海口处江面宽广,风浪较大,当时往来在鉴江出海口的船只都不大,浪花打在船蓬上,浪花四溅,远远望去犹如雪花分飞,故称限门飞雪。

大概已经有许多人来过看过景点,未经多说船家便知道我们的意图,很快带我们去看限门飞雪。坐船的感觉很奇妙,因为船是有篷的,热日之下,迎面吹来的却是凉爽的江风。伴随着轻微的摇晃,人的感觉很愉快,“像神仙一样”。船行驶在江中,只见江面上金光闪闪,还可以不时见到有鱼从水中跳出来。

大概二十多分钟,我们便到达观赏的位置。这边是江,那边是海。远远望去,海天交际的地方,一道道数不清的白色浪花在游动。这,就是限门飞雪了吧?

不远处有一道长长的白色的线,大概是一个岛吧?叫船家开过去,果然是一个沙岛。船家说他小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没有岛。十年前这座小岛才慢慢出现,并且不断的上升,现在已经初具雏形。

这个小岛应该是由鉴江冲积下来的沙所屯积而成,岛的中间有一堆树枝等杂物。船家说水面最高的时候也没有浸没这个岛。**的沙,白色的云,蓝色的天,站在上面环顾四周,360度的水天一色。

回航途中问船家:这座小岛有名字了吗?船家说没有。于是我们决定为小岛起一个名字——飞雪岛。希望通过部落组织的这次活动,将飞雪岛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

在飞雪岛可以看到对面是坡头,上面有一个灯塔。

依依不舍的告别飞雪岛,我们开始整个旅程中最为艰苦的一站——骊山樵唱。

古吴川八景之丽山樵唱遗址位于现在塘缀镇丰六洞村西面的丽山岭,丽山岭山高56米,山上林木葱翠,风景秀丽,山顶有口天然井,俗称山尤窍。井内之水冷热各半,井旁有八角亭遗址。并有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脚印,山腰有石泉,俗称麻蓝水碗,传说山脚下留有三仙女的足迹。古时民风淳朴,上山打柴的樵夫唱着吴川山歌自娱自乐,歌声悠扬飘渺,悠然自得,俨然世外桃园,因此丽山樵唱成了吴川八景之一。

从沙角漩出发,沿芷寮到325国道的乡道经过黄坡墟,再沿着黄坡东线公路到板桥。问傲雪,地名板桥和古人郑板桥有啥关系?傲雪说没有关系,以前板桥叫板埠,后来才改名为桥板。

在桥板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道路崎岖,邻近丽山岭这一段完全是山路,摩托车开起来相当不容易。勉强将车子开到山脚,就发现实在没有办法再开上去了。爬上山岭,有点喘气。看到了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个由大石头砌成的天然井,但井已干涸。山岭上有很多石头,大概是八角亭的遗址?但怎么也找不到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脚印,也找不到石泉。

站在山顶上,视野开阔,所有景色尽纳眼底。远远的是吴川境内最高的山峰——天子岭。山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纵横交错。

秋天了,收割的季节。

凌晨5时出发,傍晚6时回到梅录,整整13个小时的旅程。虽然身体疲惫,但丝毫掩盖不止心中的兴奋和满足。这次活动相当的尽兴,更多的内心体验实在无法用毛墨来形容。我愿意用小凤姐的这一首歌的歌词来完结这篇游程:

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

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

愉快悲哀在身边转又转

风中赏雪

雾里赏花快乐回旋

毋庸计较

快欣赏身边美丽每一天

还愿确信美景良辰在脚边

厦门鼓浪屿那边有什么特产?

蒸鲮鱼干拼腊鸭,是正宗广东顺德的特色菜。它的味道鲜美,可以讲是色香味俱全,别有地方风味。广东人喜欢吃,外地游客也喜欢品尝。著名的要算双皮奶,在顺德到处都能吃到,不过正宗的就要找“仁信老店”。?然后还有大良崩砂、均安鱼饼、金榜牛乳、龙江煎堆、陈村粉和伦教糕,也很好吃。蒸鲮鱼干拼腊鸭在入冬后,腊味飘香的时节里,蒸腊鲮鱼也是不能不试的一道菜,大厨将其搭配腊鸭,吃起来口感与滋味皆值得称赞。八珍”指的是鸡肝、鸭肝、腊肉、腊肠、润肠、腊鸭肝、腊鸭肠、腊板底筋,这道菜有四香:鲜香的鸡味、浓郁的盐香味、清香的荷叶味、馥郁的腊香味。后来八珍盐焗鸡几近失传,直到2012年,八珍盐焗鸡才根据当时与萧良初并肩下厨的欧阳洪先生回忆的菜谱复制而成。不然我们可以就吃不到这道菜了。你看它像白切鸡,实则不是。与白切鸡的区别就在于盐水与高汤,古时候大户人家才能用上这些高档食材熬汤浸鸡,而一般家庭多以盐水浸鸡,味道自然不一样。吃多了白切鸡,不妨试试大户人家的咸水鸡。八珍”指的是鸡肝、鸭肝、腊肉、腊肠、润肠、腊鸭肝、腊鸭肠、腊板底筋,这道菜有四香:鲜香的鸡味、浓郁的盐香味、清香的荷叶味、馥郁的腊香味。后来八珍盐焗鸡几近失传,直到2012年,八珍盐焗鸡才根据当时与萧良初并肩下厨的欧阳洪先生回忆的菜谱复制而成。不然我们可以就吃不到这道菜了。你看它像白切鸡,实则不是。与白切鸡的区别就在于盐水与高汤,古时候大户人家才能用上这些高档食材熬汤浸鸡,而一般家庭多以盐水浸鸡,味道自然不一样。吃多了白切鸡,不妨试试大户人家的咸水鸡。蒸鲮鱼干拼腊鸭是顺德菜最特色的地方菜肴政治自然特色的地方,菜鸟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非常美好的美食。也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色。应该说燕鲮鱼干拼腊鸭是顺德菜的经典型的特色菜!又是很有名的菜,这道菜是广东顺德的菜系之一,在当地非常有名也特别美味大家非常喜欢吃。蒸鲮鱼干拼腊鸭当然是顺德的特色菜了。在当地人和旅游团的评价是十分的好吃。这是顺德几乎每一个小家菜馆的家常特色菜。而且这道菜在入冬的季节里尝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推荐你去尝一尝正宗的顺德菜。蒸鲮鱼干拼腊鸭是顺德菜,顺德菜属粤菜中的广府菜系,亦是广府粤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顺德菜以丰富多样的制作物料著称,以博取众长的烹饪技艺见长,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顺德美食之风,萌芽于秦汉,孕育于唐宋,成型于明代,兴盛于清中,鼎盛于民初,辉煌于当下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改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也同时是中国厨师之乡。2014年1月,由中国烹饪协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的中国烹饪学院正式落户顺德。这个当然是顺德的一套特色菜,特色菜的味道是特别的好,他深得当地的人民的喜爱,同时呢,外地的人去旅游,旅游的时候呢,也特别喜欢吃大餐,这道菜因为它的味道太好了,而且是朗朗上口,吃起来很有劲道的。

中国传统节日 民俗 民风 古诗 传说故事

鼓浪屿馅饼、鼓浪屿绿豆糕、日光岩馅饼、南普陀素饼、鼓浪屿鱼丸等。

1、鼓浪屿馅饼

"鼓浪屿馅饼",正宗中华老字号,是厦门驰名中外的传统糕点,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食品之一。馅饼香酥嫩糯,冰凉爽口,甜而不腻,热酥油润,是最佳佐茶食品、点心,也是旅游佳点和馈赠亲朋的珍品。

2、鼓浪屿绿豆糕

鼓浪屿当地绿豆糕的生产始于1922年,最早是由厦门大同路的“肖瑞姜饼家”经营,抗战时迁到鼓浪屿,之后,绿豆糕的制作工艺得以继承。

3、日光岩馅饼

日光岩馅饼是中华老字号产品,是正宗鼓浪屿特产、厦门名优食品。品牌介绍日光岩馅饼系列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并且是正宗鼓浪屿特产、厦门名优食品,历史悠久、名扬海外。

4、南普陀素饼

南普陀素饼,厦门特色小吃。

南普陀素饼,厦门特色小吃。有"厦门素饼之首"的美称,是闽南地区的传统点心。曾荣获过《中国名点》金鼎奖,是厦门著名特产,中华老字号,有绿豆、椰子、南瓜、香芋、绿茶等多种口味。南普陀素饼冰皮酥脆,入口即化,馅料又软又香且不油腻,甜度适中。

5、鼓浪屿鱼丸

鼓浪屿人真是爱吃鱼丸,当地人用它做午餐晚餐下午茶兼夜宵。天气炎热的福建颇多水产,想要把难以保鲜的水产变得更易保存,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成各种丸,虾丸、鱼丸。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编辑本段]清明节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清风笑豪情。

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编辑本段]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编辑本段]敬老节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

[编辑本段]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编辑本段]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编辑本段]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为了颂扬释迦牟尼的功德,届时寺庙中要举行盛大的佛会以示纪念,要焚香礼佛,钟鼓齐鸣熬粥供佛。腊八节北方最为寒冷的日子,人们用五谷杂粮、干果熬煮成、腊八粥,在节日早上食用。熬制腊八粥的原料至少为八样。各地用料不一,一般有大米、小米、糯米、大麦、小麦米、薏仁米、红豆、绿豆、芸豆、莲子、白果、花生仁、桂圆、杏仁、瓜子仁、葡萄干、红枣、栗子、果脯等。此外,在民间还有咸腊八粥,荤腊八粥等多种原料的制法。北方的人们这一天里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要祭祀祖先,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腊八节期间,人们为了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一天开始制办来年货中的食品,做腊八醋,泡腊八蒜,做腊肉,腊鸭、腊鱼等食物。 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编辑本段]小年夜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等。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将要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1.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2.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Lantern Festival

3. 清明节(4月5日) Tomb-Sweeping Day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Dragon Boat Festival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Mid-Autumn (Moon)Festival

6.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Double-ninth Day

7..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New Year's Eve

我国元旦节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诗话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

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

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

、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

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

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

先尝。”“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

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

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

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

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

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

“桃板”即指春联。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后人传诵不衰。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

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1930年1

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

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

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

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

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安庆有什么特有风俗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圆月,这种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满月”。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从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从天黑到天明,我们可以说“晦朔”。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只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扩展资料: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腊货传递出最早的年味

腌制腊货的习俗在安庆市由来已久,每年腊月晴好的日子,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晾晒的腊货,这些腊货经过阳光的“爱抚”,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时刻传递着即将过年的信息,让人们最先感受到了年味。

由于腊货贮存时间长、食用方便、味道鲜美等特点为众多市民所钟爱,因此腌制腊货始终是很多人家腊月里的“必修课”。今年80多岁的汪老太说,以前腌制的腊货主要用途是应急,腊月雨雪多、蔬菜稀少,不便买菜的时候,一家人象征性地弄点腊货下饭,或是临时来了客人用于招待。这个时候,不管是客人还是家人,只要见到桌上有了腊货,就会感到过年的气息。腌制腊货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图个好的吉兆,通过储备的腊鱼、腊肉、腊鸡、腊鸭等,企盼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从腊货腌制、晾晒、食用的整个过程,每道环节都倾注着美好的愿望,年味无意间也被渗入到了每道工序之中,时时触及着人们的神经,一不留神就会想到快过年了,让人最先接受到过年的信息。

现在,很多人家仍然延袭着腌制腊货的习惯,其目的已有所改变,更多的是为了品尝它独特的口味,其实,腊货本身的特有味道就是年味的组成部分,只是一部分人没有这样认为而已,现在想想,当腌制腊货的那一刻就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过年的餐桌上又缺少不了这种传统的年货,所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腊货都是最早传递出年味的食品,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腊货的味道就是年味。然而,如今不少人图省事不腌制腊货,想吃的时候购买也很方便,所以由腊货反映年味的效果,在他们身上有所淡化,他们只通过别人晾晒的腊货感受到丝丝年味,缺少了自己动手倾心尽力操作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蕴涵着只可意会的年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的过年习俗渐渐地省略了,如腌制腊货、炒炒米、炸圆子等,这就是人们感觉年味渐淡的根本原因。

炒米飘出传统的年味

炒米,对于广大宜城市民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食品,然而很多人未必知道,炒米不仅是安庆市特有的食品,还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在它的身上聚集着浓浓的年味,凝聚着安庆人民的智慧。

由于生活水平的关系,过去,很少有人平时炒炒米的,只有过年的前夕,各家各户才炒炒米,炒炒米大多选择寒冷的天气,将洗干净的米经过冷冻,炒出来才松脆可口,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用糯米,普通人家则用粳米。炒炒米仅靠主妇一人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操作顾上顾不了下,稍不留神就会将米炒焦,所以得有人打下手,控制炉灶里的火候,男人早早地将柴劈好,在一旁看事做事予以配合,一边陪伴着妻子,一边俩人商量过年的一些细节,通常,结束炒炒米都要到深更半夜,虽然天寒地冻,但灶台里的火烧得屋里暖洋洋的,营造了春天般的氛围,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年的这个时候,空气中都会不断地弥散出炒米的香味,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能切实地感觉到就要过年了。这段时间孩子们最高兴,玩得再晚家长也不会责备,看到谁家灯火通明,串上门后将小嘴放甜点,准能有所收获,无论是炒炒米、炒花生、蚕豆、还是炸圆子,都可以尽情地享受,平日的饥饿感也荡然无存。但是,炒了炒米或准备了其他年货的人家,也仅仅在制作过程中慷慨大方,过年前后是不会轻易地给孩子吃的,因为当时的生活普遍清苦,所准备的年货是为了接待前来拜年的客人的,要是让孩子敞开吃,正月将缺乏待客之物。

在过去的日子里,正月接待客人是离不开炒米的,拜年的客人一般耽搁的时间不会太长,尽到了礼仪还要到其他人家去,而安庆素来有着“烧茶”的习俗,由于炒米食用十分便利,因此始终是过年待客的主要食品,为主、客节省了时间。炒米“一食两用”的优点,是安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这种食用方法在全国非常稀少。国人尚且不知快餐这个名词时,安庆人民早就食用炒米了,所以说炒米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

因为炒米的特点突出、地域特征明显,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很多背井离乡的安庆人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家住里仁小区的王老太说,她的儿子在广州工作了30多年,每次回家都要捎带一些炒米走,因为她的儿子觉得在享用炒米的时候,宛如回到了家中,体味到了儿时过年的感觉。在华康新村附近加工经营炒米的一位妇女说,她所加工的炒米,经常被当地居民捎往全国各地。其实,很多外地人也很喜爱炒米,合肥的张先生同安庆并没有渊源,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品尝了炒米泡鸡汤后,他对炒米产生了感情,总是想方设法从安庆购买炒米,还成了炒米的义务促销员,他的一些同事、亲朋如今也被炒米“炒”得心神不定了。

炒米至今仍然是一种年货,但早已不是稀罕之物了,由于炒米的制作过程较为繁琐,很少有人自己制作,因此,在宜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加工经营炒米的,正因为如此,安庆人准备年货少了这项工作,这一缺失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年味。

除夕话不尽丰富的年味

要说年味,大年三十是最浓厚的,因为这一天一夜为“年”的凝结点,有着话不尽的年味。

虽然经过了多日的准备,大年三十这天,各家各户的主妇还是早早地为年夜饭忙碌着,因为这餐饭积蓄了一年的财力,是最讲究、最奢侈的,普通的人家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这个时候倾其所有奉献出来,家庭富裕的人家年夜饭更是丰盛。开席前,必燃放长长的鞭炮,一方面行“接祖”之礼,另一方面为庆祝亲人团圆创造喜庆气氛。年夜饭不管家境如何,鱼是少不得的,有鱼则寓意吉庆有余,除了食用的鱼外,还要专门准备一份“听话鱼”,所选择的鱼种也很讲究,大多使用鳜鱼或鲤鱼,目的是图个口吉,“听话鱼”是不吃的,席间,晚辈祝福长辈、长辈关爱晚辈的美好语言,都由其听取、记录,年夜饭隆重而欢庆的气氛将年味推向了高潮。

年夜饭快结束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但有了压岁钱的孩子是没有完全支配它的权力,只能提取很少的一部分自己独立使用,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欢天喜地的,所营造的喜庆氛围,成为年味的重要元素。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在家里呆不住了,成群结队地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真正地成了自由人,不管玩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挨骂的;男人则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不是神吹海侃就是打牌,以此方式“守岁”;而女人还轻松不下来,因为大年初一是不干家务活的,尤其不能扫地,以免将“财喜”扫掉,所以三十晚上还要将家里收拾干净。

年夜饭快结束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在家里呆不住了,成群结队地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真正地成了自由人,不管玩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挨骂的;男人则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不是神吹海侃就是打牌,以此方式“守岁”;而女人还轻松不下来,因为大年初一是不干家务活的,尤其不能扫地,以免将“财喜”扫掉,所以三十晚上还要将家里收拾干净。

人们之所以感觉过去的年味浓,是因为到了“年关”,每个人都为过年而忙,无论是劳作的过程,还是思想意识都围绕着过年这个主题,年味当然格外浓厚。现在,人们的日子好过了,生活的需求随时都能满足,再也不会有“年关”的意识,很多人将年夜饭也搬到了酒店,省掉了繁琐的操办过程,轻松地享受着过年的悠闲,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有得必有失,缺失了筹办年夜饭的经历,年味在这个环节变得淡薄了许多。可是,“守岁”的年味整体上比过去浓,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人们“守岁”提供了精神大餐,集聚了更多年味的成份。当电视机里敲响新年的钟声,人们不仅燃放烟花爆竹,还通过各种现代化通讯手段拜年。年轻人在歌舞厅放声高歌、翩翩起舞,尽情地歌唱美好的生活、品尝甘甜的年味。现在的年味较之以前更丰富多彩了,有时代的气息,年味有着众多的体现方式,说不尽、道不完,只要细心品味,每个角落都能嗅到过年的气味。

拜年散发出和谐的年味

过年期间,拜年这项活动,将年味“发酵”到了极点,无论是街头的景物,还是行人的装扮,都以一种欣欣向荣的精神迈向春天的怀抱,空气中的年味也洋溢着春的气息。

按照传统的习俗,安庆人拜年是有讲究的,大年初一早上,女儿、女婿要到岳父家拜年,当然不能空着手去,至于携带什么礼物则没有规矩,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岳父、岳母的喜好酌情而定。但进门时女婿一定要走在前面,因为新的一年开始,迎接的第一位客人是男人,这一年就会兴旺发达、万事如意,如果是女人则触了霉头,当年有可能不顺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别人家的人,自然也是客人了,而女儿、女婿是到岳父家的第一批客人,所以女儿不敢大意地率先进入父母的家。

来到岳父、岳母的家中,翁婿、母女之间相互祝福必不可少,主、客的分别也一目了然,岳父、岳母忙着端茶递水,女儿、女婿坐定后,岳母就会到厨房“烧茶”,所谓“烧茶”就是办理便餐。为女儿、女婿“烧茶”,大多用面条、鸡腿和五香蛋,懂事的女儿、女婿是不肯吃鸡腿的,留着给岳父、岳母“做人”用,吃了中午正餐后,经过一番热情的话别,才算完成给岳父、岳母拜年的任务。过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母女间少有走动,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初一这天也是母女说说私房话的大好时机,从她们的窃窃私语到开怀大笑,无不体现出喜悦的年味。

在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人们的精神充实,拜年,这种亲情交流形式,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使年味更加浓烈了。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拜年的方式多样化了,电话、信息、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行走式的拜年方式,使拜年的形式由流动的表象潜入静止的“内存”。因为很多人将过年形式锁定在传统模式范围,忽视了新兴的拜年方式,所以感到现在的年味没有过去浓,其实,现在的年味并不比过去淡,就拜年而言,年味更多的由现代化通讯工具来体现,这是社会进步的特征,人们已经渐渐地认同了这种便捷的拜年方式,浓浓的年味随着现代化通讯工具融入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