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成都市气象局的组织机构

3.灾害有哪几种

4.天气预报颜色预警等级划分

气象灾害日常巡查表_气象灾害防御自查报告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我国灾害性天气综述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而夏季则为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降水、气温、风、云等气象要素的变率大,且常带突发性,形成了多种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各级部门指挥防灾、抗灾的最重要的科学依据之一。根据多年统计,在各类气象灾害中,造成损失最重的是洪涝灾害,而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干旱。此外,还有热带气旋灾害、寒潮和强冷空气灾害、沙尘暴灾害、风灾、雹灾、霜冻灾害和雪灾等。这些灾害影响的地域广阔,往往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异常有关联,而后者还主导着范围较小的天气灾害的发生。

我国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与东亚季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每年5-9月的汛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大范围的降水分布和旱、涝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夏季风的控制。夏季风爆发以后,我国的主要雨带从华南开始随着夏季风的推移,逐步向北推进。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向北推进的速度以及季风雨带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长短不同,每年主要多雨带的活动都不一样。我国历史上区域性大暴雨形成都与东亚夏季风变化有密切关系;夏季风的低空偏南气流不仅向暴雨区输送能量和水汽,激发与维持暴雨,还可以切断中高纬冷空气而造成我国雨带以外地区的持续干旱;同时它又是中尺度强对流性天气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

东亚季风气流是由作为整个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成员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个位于西太平洋上空的北半球对流层中层的副热带高压,夏季其北部地区有梅雨锋,其南面有东亚热带季风环流的活动。它不仅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直接有关,同时它的北跳和进退与我国大陆副热带夏季风及其雨带的变动紧密相连,是形成我国大范围天气阶段性的直接原因。一般而言,副高的位置决定了我国主要雨带的位置,加上它的强度与稳定性就决定了我国汛期旱涝的大局。因此西太平洋副高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

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系统是南亚高压。它是夏季位于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也是全球副热带高压带的一个重要成员。高层环流系统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虽然不及低层系统那么直接,但与低层环流相比,高层环流系统异常更稳定且更具持续性,并有一定的提前性,因此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直接影响我国天气的热带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气旋。我国每年都有热带气旋登陆,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热带气旋的路径、强度除与其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副热带高压以及冷空气的活动。同时热带气旋的活动也对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反作用。

决定东亚天气特点的另一个侧面是中高纬度的天气系统。冬季风期间,热带、副热带系统基本撤出我国大陆,高空的西风带槽、脊与相应的低层的高、低压系统完全控制我国。即使在夏季风期间,它们仍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并对南方的天气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大部分暴雨都与冷空气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对于移动性的西风带波动,东亚阻塞高压对东亚的天气有着特别重要意义。阻塞形势是一种典型的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表现。它的形成、维持与崩溃不仅影响本地区的天气异常,也同时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研究和预报实践都表明,亚洲阻塞形势,特别是东亚阻塞形势是我国夏季持久性旱涝的主要环流背景,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或较大洪涝年(1954、1969、1980、1983、1993、1996年)几乎都与东亚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有关。在冬、春季节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阻塞形势的建立与崩溃则与我国寒潮、特别是强寒潮的爆发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有关。因此,阻塞形势在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大尺度系统中是极为重要的。

在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的比重。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近6亿人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占当年GDP的3%-6%。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其绝对值将会进一步加大。

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来划分,我国的气象灾害排列如下:洪涝、台风、干旱、冷害、冰雹、雷暴、大风、北方冬麦区的干热风、雷击、火灾。此外,牧区雪灾、黄河凌汛、城市及高速公路的雾灾、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也造成大量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有史以来,洪涝灾害就一直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构成巨大的威胁。据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洪灾损失高达1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9)。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是指中心附近平均风力大于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台风灾害引起的狂风会掀翻船只、摧毁房屋和其它设施,巨浪能冲破海堤,暴雨能引发山洪爆发。台风灾害来势凶猛,具有急性突发性特征。我国是世界上台风重灾国家,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元,死亡人数高达570人。

干旱灾害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近40年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成灾1.1亿亩,粮食减产数百亿公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北方干旱频繁发生,中原地区已发生了6次大面积严重干旱。2001年2~5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达3.41亿亩,有1580万人、114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寒潮是异常寒冷的空气像潮水般涌来,俗称“寒流”。当极地或高纬度地区强冷空气迅速向中、低纬度地区推进,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经常伴有大风、沙尘、降雪(雨)和冻害等综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称之为寒潮,是对我国有严重影响的大型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国的寒潮每年平均有5~6次,从当年9月至次年5月的秋、冬、春三季都能出现。

冰雹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固态降水物,为透明和不透明层相间的球状或锥状体。冰雹主要出现在5~9月的山区和山麓地带,范围仅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分散性。它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一场短暂而猛烈的冰雹会使作物绝收、果叶凋零、草场毁坏,人畜伤亡,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

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公里的天气现象。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不仅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自然灾害,而且也严重危害京津等地,并波及到全国。强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中断、诱发火灾、人畜伤亡,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仅2002年3月18日到21日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元,直接损失高达10亿多元。

恶劣气象条件还可能导致多种其他次生或衍生灾害的发生,譬如大面积的强降水和洪涝,可触发山区特定地带的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在一定地区(特别是山地城镇),短期集中爆发的和长期以来累计形成高密度的气象地质(泥石流、滑坡)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几年来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频次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连续性降水或者持续的高温干旱,还会促使大范围病虫害的爆发。因此,气象灾害是重要的原生灾害系统。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尤其是强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会愈加严重,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灾害性天气由于其范围小、强度大、来势猛,而且经常出现在边缘地区,尽管各方面对此都极为关注,但依靠传统技术手段的现有常规气象观测网,很难及时捕捉其踪迹,更难提前作出准确的局地天气预报。要作好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报服务工作,首先得发展能够进行连续观测、并具有较高时空密度的遥感遥测技术,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建设。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网建设及其开发应用将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警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服务提供极为有效的工具和信息。

灾害性天气预报办法

(一)灾害性天气种类与标准

1.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沿用国内现行规定分为四种:

(1)热带低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小于八级(风速小于17.2米/每秒);

(2)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八至九级(风速17.2-24.4米/每秒);

(3)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10-11级(风速24.5-32.6米/每秒);

(4)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风速32.7米/每秒或以上).(详见附表)

附 表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等级

1989年1月1日起改用的国际热带气旋名称

6~7

热带低压

8~9

热带风暴

10~11

强热带风暴

12或大于12

台风

2.大风:指非热带气旋侵袭所造成的平均风力达六级(风速10.8-13.8米/每秒)或以上的强风.

海上大风用风号传递信息,我国风号升挂标准如下表(见第184页).

3.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总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全国统一规定标准是按照雨量多少区分为暴雨(50.0-99.9毫米),大暴雨(100.0-249.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50.0毫米).

(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名称与标准

根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和影响该地区的迟早和预报把握程度大致分为公开发布和内部发布两种,发布名称分为:

1.消息:灾害性天气远离或尚未影响到该地区或预计危害性一般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导灾害性天气情况,警报解除也可以用"消息"形式报导或发布.

2.警报:预计未来1-2天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或影响本地区或海面,且影响较大时,发布"警报".

3.紧急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本地区或海面,且危害性大时,发布"紧急警报".

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空间灾害性天气,通俗地说,指由太阳爆发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剧烈扰动及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性影响.

日地空间环境,有时也称近地空间环境,一般指从地球表面附近直至太阳的广阔空间.地球大气从大约60千米开始,由于太阳远紫外和X射线等辐射的作用,大气分子逐渐电离,电离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离子和中性分子间仍然存在频繁的碰撞.这一区域严重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人们把这部分大气叫做电离层.在数千千米高度以上,由于大气十分稀薄且空气分子完全电离,电离成分的运动受地球磁场控制,因而电离层以上的地球大气叫做地球磁层.太阳由于质量很大,引力作用使太阳内部物质受到极大压力和高温影响,形成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外层大气保持着高温电离状态,不断向行星际空间释放,其速度在太阳宁静状态下一般为每秒数百千米,叫做太阳风.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地球磁场连同它控制下的地球磁层整个发生变形,向日一侧被压缩,背日侧则被拉长,磁层顶隔开磁层和太阳风,地球磁层的形状很像一个拖着长尾巴的彗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这一空间领域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环境,各种应用卫星的轨道高度从几百千米到两三万千米,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探测卫星可到达其它行星附近;另外,许多地面技术系统利用空间环境或受到它的影响.

现在看看太阳,它是地球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有很宽的频带,从波长很短的X-射线,极紫外,紫外,可见光和红外,一直到无线电波,而绝大部分能量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太阳在可见光波段的辐射情况相当于6000度的一个黑体辐射.然而,导致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的那些过程,可以有几百万度的高温.太阳还有小部分能量以物质和磁场的形式送出来,例如前面提到的太阳风,有时会从太阳大气上部(日冕)磁场相对较弱的区域喷发出大量电离物质并带有太阳磁场,叫做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条件并非稳定不变,而是处于经常的活动状态,就导致空间环境变化的远紫外,X射线,高能电子和质子,太阳物质输出而言,引起它们变化的太阳活动可分为渐变型与爆发型两类.太阳黑子是一种典型的渐变型太阳活动,它是太阳大气较低层的低温度,强磁场区域,它活动水平的高低与太阳电磁辐射,特别是紫外,X射线等波段的辐射强弱有明显的相关,也与许多爆发型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冕洞是另一种渐变型太阳活动,它是太阳外层大气中物质密度比较稀薄的单极性磁场区域,磁力线从这里出发向行星际空间开放,是高速太阳风的发源地.爆发型太阳活动主要有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两种形式,日冕中某种剧烈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转换可使部分日冕物质被加速到足以脱离太阳而被抛入行星际空间,速度为每秒几百到千余千米不等,带有脱出区域的太阳磁场,流经地球时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而造成地磁扰动及其它效应.太阳耀斑是一种常见的太阳局部爆发现象,耀斑爆发时伴有紫外和X射线等短波段电磁辐射的极大增强以及质子,高能电子的大量增加.另外,前面提到的磁层扰动也能向地球磁尾中的带电粒子提供能量,加速它们使之沿磁力线向极区电离层沉降,产生与质子类似的效应,正是这种复杂的日地系统相互作用使得近地空间环境发生扰动并形成一系列空间天气灾害件.

太阳活动性有11年左右的周期,太阳活动极大年期间太阳暴发发生频繁,强度通常也剧烈得多,但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期间一般可见光辐射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太阳喷发的物质需要一到三天到达地球,高能质子只需要几个小时,而X射线和极紫外以光速传播,8分钟多一点即到达地球,它们和地球高层大气及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强烈影响近地空间环境,尽管扰动一般不会为人们直接感知,但却造成空间灾害件,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对人造卫星轨道和寿命的影响:高层大气密度的扰动造成卫星轨道的不规则摄动,在严重扰动条件下,大气密度可以增加百分之几十,使卫星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增,从而显著缩短卫星的使用寿命.第二,对卫星电子系统的影响:在电离气体中运行的物体在和环境电位平衡时带有负电位,在强烈扰动时,电离气体的平均温度大大升高,可使卫星表面充电高达上万伏并在某些尖端和间隙处发生放电,严重干扰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来至太阳或其他来源的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可穿透至卫星内部,沉积在某些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芯片中,这种沉积电荷导致存储单元极性反转造成计算机存储数据错误或程序工作紊乱以至死机,即所谓单粒子反转.另外还有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地面的全球中,短波通信靠电离层反射而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无线电信息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电离层,一切地面和空中的雷达,导航和定位系统均无可避免地依赖电磁波,因此,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涉及所有的现代信息系统.耀斑造成电离层底部电子数密度突增以及质子时极区电离增强都强烈吸收电波能量而使短波通信中断,天电噪音干扰增加,电离层扰动期间总电子含量增加使电波传播时延增加,同时形成的不规则结构使高频信号幅度和相位不稳定(闪烁),极大地影响导航和定位的精度.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各种气象灾害的符号

海啸警报级别分为 Ⅰ、Ⅱ、Ⅲ、Ⅳ 级,警报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和蓝色,分别代表海啸灾害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

海啸Ⅰ级警报(红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 3 米 (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啸波高、300 公里 以上岸段严重 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海啸 Ⅰ 级警报。

海啸Ⅱ级警报(橙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 2 — 3 米海啸波高、局部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 海啸Ⅱ级警报。

海啸Ⅲ级警报(**)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 1 — 2 米 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房屋、船只等受损时,发布 海啸Ⅲ级警报。

海啸Ⅳ级警报(蓝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小于 1 米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轻微损失时,发布 海啸 Ⅳ 级警报。

2.有几种气象预警信号图标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14象灾害预警信号具体涉及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6月12日起正式施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共计18条,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级别、发布主体、传播设施的建设等做出了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附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对14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we、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气象部门将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和强度,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中国气象局要求各级气象部门,积极争取各级人民 *** 支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设施建设,特别是关注边偏远山区、社会弱势群体,如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农村的预警信号传播设施建设,努力使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尽可能覆盖可能受影响的群体。

同时,加强与广电、电信、城建等部门的合作,利用电视台和电台插播、手机短信、城区显著位置的电子广告牌等设施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信息,保证预警信号通信传递正确、渠道畅通、播发及时。 为防止和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气象局2004年公布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

此举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公众预警标准和信号,避免了信号和标准的不一致可能给公众的防灾减灾带来麻烦和误导。当时发布的预警信号涉及的突发气象灾害有11种,即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和道路结冰。

3.各种气象灾害的符号

海啸警报级别分为 Ⅰ、Ⅱ、Ⅲ、Ⅳ级,警报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和蓝色,分别代表海啸灾害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

海啸Ⅰ级警报(红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 3 米 (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啸波高、300 公里 以上岸段严重 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海啸 Ⅰ 级警报。 海啸Ⅱ级警报(橙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 2 — 3 米海啸波高、局部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 海啸Ⅱ级警报。

海啸Ⅲ级警报(**)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 1 — 2 米 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房屋、船只等受损时,发布 海啸Ⅲ级警报。 海啸Ⅳ级警报(蓝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小于 1 米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轻微损失时,发布 海啸 Ⅳ 级警报。

记得纳啊。

4.气象的图标怎么表示

中国气象局:由"蓝、黄、橙、红"4种颜色以及图形、中英文字组成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当台风、暴雨、大雾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袭来时,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将及时出现在上海的媒体上。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试行规定》,将为城市构筑一张应对灾害天气的预警网络,让市民面对“不测风云”也能从容自如。

上海是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地区。据上海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虞兆国介绍,近年来,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对灾害性天气的防范,包括做出相应的预警措施,但是,目前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不够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预警信号体系和相应的发布程序。

上海的《试行规定》,就是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制订的。 预警图表简明易懂,电台电视台15分钟内播发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是由气象台根据气象探测资料制作、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符号。

上海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低温和大雾五类。其中,台风和暴雨两类各分,分别用**、红色、黑色三种图标表示;高温、低温和大雾三类则分两级,分别用红色、黑色图标表示。

这些图标和等级标准的制定简明、醒目,方便市民理解,也与以往上海地区通行的等级和标准相衔接。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收到气象台发布或者更新的预警信号信息后15分钟内,会播发该信息。

市民也可从手机、寻呼机上收到相关信息。

5.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符号:暴雨

预警信号分级标准及预防 一、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出现大雨。 防御指南: 1.家长、学生、学校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取防御措施; 2.收盖露天晾晒物品,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区域的排水防涝工作; 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

(二)暴雨**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雨量将达7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75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出现大到暴雨。 防御指南: 1.家长、学生、学校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取防御措施; 2.收盖露天晾晒物品,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工作; 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

(三)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12小时降雨量将达75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出现大到暴雨。 防御指南: 1.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落实应对措施; 3.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4.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5.其它同暴雨**预警信号。

(四)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12小时降雨量将达15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雨量将达2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出现大到暴雨。 防御指南: 1.人员应留在安全处所,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3.已有上学学生和上班人员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4.其它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6.气象知识,什么是台风,暴雨,雷电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介

绍,今后,通过电视和彩信手机,各地居民会看见蓝色、**、橙色和红色的灾害性天气图标符号,那是气象部门在提醒您注意预防天气灾害,其程度依次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根据这些信号,居民就应取相应的措施.

气象部门将以“蓝、黄、橙、红”4种颜色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昨天,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我国已建立“城市气象灾害警示系统”以应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介绍,9月起发布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警示色、图形、中英文字组成.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设立气象灾害等级色只是我国“城市气象灾害警示系统”其中的内容之一.据介绍,中国气象局在统一全国灾害性天气警示色后,还倡导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和繁华地区设立警示系统,这其中包括气象警示塔、警示气球等让人们了解灾害等级,同时,在灾害天气预报发出后,还将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声讯台等多种形式,以最短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最多的人群.

全国城市气象灾害警示色发布后,北京市也将遵循执行.昨天,记者在访市气象台台长郭虎时,他介绍,“蓝、黄、橙、红”4种颜色标志各种灾害天气的警示色在北京也将使用.但因为各地的气象灾害和其强度不同,北京气象部门将根据自身情况使用这些预警信号.据郭虎台长介绍,目前,北京已经建立了“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此次警示色的使用更能将灾害性天气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市民.

7.台风气象图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二)台风**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强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成都市气象局的组织机构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难免会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为了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常常要提前编制一份优秀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

 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发布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的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如果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该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中。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2

 为了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长:(社区主任)

 副组长:(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委员)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发布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的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且由俞厚祥保管。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3

 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小组成员负责发布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小组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小组成员、抢险小分队小组成员、社区巡查小组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Xx社区

 20xx年8月11日

;

灾害有哪几种

据成都市气象局官方网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成都市气象局设局长1名,纪检组长1名,副局长2名。

四川省气象局党组成员,成都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勇,主持成都市气象局全面工作。分管干部人事、政策法规、气象科技服务和恢复重建工作。分管人事教育处、法规处。联系市防雷中心。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庆川,分管纪检、监审、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离退休干部管理、行政后勤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工作。分管监察室、机关党委、老干办,联系后勤服务中心。

党组成员、副局长:范晓宏,分管气象业务服务、财务、科研、学会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工作。分管业务科技处、财务处。联系市气象台、城市气象服务中心、核算中心、气象学会、崇州市气象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基槐,分管行政、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政策法规和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分管局办公室。联系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人影办、温江区气象局。 1、成都市气象局机关设4个职能处室:办公室(法规处)、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业务科技处(气象学会)、财务处(审计室)。

办公室(法规处):负责机关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办;负责综合会议的安排、目标管理、政务信息、文秘、宣传、机要、保密、档案、印章、信访、提案(建议)的办理、行政值班、办公自动化工作和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总结和规章制度;制定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针对气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负责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管理。草拟成都市行政区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承办气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负责气象科技服务的宏观协调、政策指导

业务科技处 :组织协调成都全市基本气象事业及公益气象服务工作并负责监督、考评、检查和指导;负责气象探测、信息网络和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负责成都全市气象技术装备的组织管理;负责气象预报、警报及其它气象信息发布的管理,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组织协调跨市、跨部门的灾害性天气联防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组织管理气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全市的气候区划、气候开发利用工作,负责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财务处(审计室):组织编制成都市气象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全市气象系统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和审计工作;负责成都全市科技产业财务的检查、监督工作;负责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的财务指导和管理。

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党组管理干部的考核、任免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负责成都全市国家气象系统机构编制和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承担劳动工资、录用调配、奖惩、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人事档案管理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负责职工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气象部门的纪检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归口管理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等项工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生育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导和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及服务工作。

2、成都市气象局设7个直属事业单位:成都市气象台、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中心、成都市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成都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成都市气象局核算中心、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都市防雷中心

成都市气象台:制作发布成都全市天气预报、雷电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专题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向成都各区县提供天气预报指导产品购和技术指导;开展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承担成都市级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承担岷江、沱江片区流域联防会商工作;承担成都市级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承担成都全市重大活动和突发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应急指挥部指挥中心日常工作;承担成都农经网和“96999”系统短信、声讯信息的收集、发布;承担成都市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和服务;承担成都全市气候评价、气候开发工作,开展气象灾害评估工作;负责成都全市地面气象报表审核、资料整编和气象记录档案、科技档案的归档保管工作。

成都市气象局城市气象服务中心:负责制定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成都市卫星遥感系统的日常业务运行,设备维护,信息资料收集,分析及开发服务工作;承担城市气象服务工作业务系统建设。制作发布各类城市气象服务信息;承担成都市市级媒体气象服务工作;承担成都全市公众气象服务科研业务工作。

成都市气象局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技术开发;负责成都全市综合观测系统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工作;参与和协助全市气象信息与保障有关政策和技术的调研、规划、工作;制定并实施成都全市气象与技术保障业务现代化建设方案;承担成都全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装备选型、购、建设、技术支持、等任务。

成都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负责拟订财务核算中心工作规范和流程,制定和完善财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成都各区(市)县气象局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流程,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各直属单位以及成都各区(市)县气象局、企业(包括成都市气象局、所属直属单位和所属各成都区(市)县气象局所办企业)所有资金的会计核算;编制有关财务报表;承办相关单位资产购置、调入、调出、租赁等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手续;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会计凭证、账表等会计资料和相关财务信息;承担各单位财务状况、资金运行分析并提供分析报告;负责财务核算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维护以及财务核算中心的内部会计管理;负责对县级气象局的现金、银行存款、收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

成都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 :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工作区、生活区的物业管理、维护维修和服务;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日常办公用品与设施设备、工作用车的管理与保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承办外来人员接待工作;承担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公文打印,报刊征订和公众信件分发;承担成都市气象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和工作区、生活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拟定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规划、,负责制定各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指导成都区市县进行人影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指导炮点规范化建设和炮手管理;负责组织制定高炮、火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负责成都全市人影作业的空域时间申请并完成指挥作业。承担成都市交办的防雹降雨任务;负责成都全市人影、作业装备的管理、保障;负责成都全市人影指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组织成都市、区市县人影工作人员的培训、考试等工作,获取上岗资格;承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情况的统计、效益评估等工作;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的建设和维护;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科学研究及开发应用。

成都市防雷中心:宣传、贯彻国家和省、市防雷减灾工作法律法规,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规章,参与防雷行政执法工作;协作有关部门制定成都全市防雷减灾业务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成都市防雷减灾工程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等防雷技术服务;承担成都市级防雷减灾业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和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鉴定工作;承担对成都(市)县防雷工作的技术指导。

成都市气象局会同区(市)县人民管辖成都全市13个区(市)县气象局和1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龙泉驿区气象局、温江区气象局、新都区气象局、都江堰市气象局、彭州市气象局、崇州市气象局、邛崃市气象局、双流县气象局、郫县气象局、大邑县气象局、新津县气象局、蒲江县气象局、金堂县气象局和成都农业气象试验站。

天气预报颜色预警等级划分

灾害的范围太广啦!,一般指自然灾害(不包括人为原因)。

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气象灾害:由大气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此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海洋赤潮、重大传染性疾病、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扩散、地震、火灾等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安全的重要问题。

2.地质灾害:由岩石圈活动所引起的灾害。具体地说,在地壳某个薄弱的地方突然发生剧烈变形、位移及地表物质运动,给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带来突如其来的灾难,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气、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座城市毁灭。

3.生物灾害:在生物圈内,由于各种生物活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环境引发的重大伤亡和破坏称为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4.天文灾害:指空间天体或其状态,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如强的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亚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崩溃,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天气颜色预警等级划分有蓝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

1、蓝色

蓝色预警是最低级别的预警。它通常表明天气有轻化,可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并不会对人身安全造成明显威胁。例如,蓝色预警可能是因为短时的强降雨、局部雷暴或者轻微的大风。

2、**

**预警是中等级别的预警。它预示着天气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可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预警常见气象灾害有强风、冰雹、雷雨大风、大雪等。此时,人们需要提高警惕,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3、橙色

橙色预警是较高级别的预警。它表示天气条件将会非常恶劣,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橙色预警经常用于暴雨、暴雪、大雾、沙尘暴、冰冻等天气灾害。当橙色预警发布时,人们应该立即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区。

4、红色

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的预警。它意味着极端天气条件将会到来,对人民生活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红色预警通常用于严重的暴雨、大雪、台风、龙卷风等天气灾害。在红色预警发布后,人们必须立即取最紧急的行动,避开危险区域,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

气象预警颜色级别的作用

1、可以提供明确的风险警示

不同颜色的级别代表不同的天气状况和风险程度,人们可以通过观察预警颜色级别,对当前的天气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一些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天气状况,如暴雨、台风、暴雪等,气象预警颜色级别的警示作用尤为重要。

2、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日常生活

不同颜色的预警级别代表着不同的风险程度,人们可以根据预警级别的高低来调整自己的出行、户外活动安排等,从而减少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于一些需要外出工作或上学的人来说,根据气象预警颜色级别来调整出行时间,可以避免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