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各有特点?

2.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有什么科学的道理

3.二十四节气的作用,要举例说明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_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之美

其实严格来说,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公历,而不是阴历。众所周知,“上半年6月21日,下半年8月23日”,实际上是指二十四节气在上半年分别落在公历6日和21日,下半年分别落在8日和23日,最多相差一至两天。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之间没有对应的固定时间,但也有一个规律:每气都在一个固定的农历月份:正月下雨,二月春分,三月谷雨,四月满,五月夏至,六月暑,七月暑,八月秋分,九月初霜,十月小雪,十一月冬至, 而腊月严寒2033年秋分在九月,小雪在十一月,雨在2034年腊月)。 如果这个月没有中性,就设定一个闰月(比如2033年农历八月没有中性秋分)。

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适用于黄河流域。比如小雪节气,黄河流域基本上有小雪节气期间的第一场雪,而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一般在10月中下旬有第一场雪,而长江流域的第一场雪一般要等到12月中下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南部甚至几年都不会下雪。即使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依然适用,不仅可以告诉人们天气是如何变化的,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耕作,告诉人们什么时候播种和收获,根据二十四节气耕作几乎没有问题。

另外24个节气也来源于天文观测。古人用太阳的标准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中等影子长度定为春分或秋分。而且他们知道冬至夜最长,白昼最短,夏至日最长,黑夜最短,春分秋分平分昼夜。最后,二十四节气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即使真的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传承来记住他们。比如提到清明节,就会想到“清明节雨水多,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提到冬至,就会想到吃饺子。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最适合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当地一年的天气变化趋势,而且指导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也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只是随着气候变暖,可能会有失败的危险。附:现在网上查询的24个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其实都只是一个瞬间,是太阳到达黄经某一点,直接照在某一纬度的具体瞬间。真正的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进入节气的那一天,也是这一天之后的半个月。每个节气分为三个时期,一年中有24个节气和72个时期。所以二十四节气是由天文观测结果加上天气变化和物体图像变化的观测结果构成的。

二十四节气各有特点?

二十四节气对于南方和北方都适用,但是南方的适用性不如北方。对于南方,二十四节气更多的是文化意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利于指导农事,还象征气温的变化。比如立春之后,天气大趋势是开始转暖的,谷雨之后,雨水是会越来越多的。

二十四节气形成已两千多年,它是根据黄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情况确立的。相对于北方,南方二十四节气和气候的对应肯定没有北方好,相对于指导农事,文化方面意义更大。

比如到了清明,南北方都要去上坟踏青。冬至南方可能并不冷,到海南甚至没有明显四季变化,长年炎热,但到了这天人们还是会过节。北方是吃饺子,南方可能是吃汤圆。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远在春秋时代,聪明的古人们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其实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人们准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

磐安县气象局-“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它究竟有啥用?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有什么科学的道理

24节气各自的特点如下:

春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夏季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冬季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穿越我国,自西往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台),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要举例说明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行的“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扩展资料

一、日期计算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举例说明:

1、谷雨: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节气,古时人们有“走谷雨”、“品谷雨茶”、“赏牡丹花”等习俗。

2、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3、立春: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既是春季的开始亦是岁之首。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